電影爲什麼從茶館裏開始?

電影時尚已流行百年。

她緊貼青年一路招搖一路風騷。

今天,逛街喫飯看電影成爲年輕人戀愛標準流程。

誰曾想,這個年輕化的時尚曾經寄身茶館⋯⋯

一百年前的社交中心不是網絡而是茶館。

咸豐同治間,奉天城茶館突然間燦爛生長。

茶館分野爲清茶館和花茶館,前者純喝茶,後者邊喝茶邊看綜藝。

花茶館的娛樂夜生活有評書、女子蓮花落、大鼓、二人轉和相聲。

奉天城CBD的鼓樓大街天樂園是讓人心旌搖盪的戲園子。

名茶館還有同治年開於小南門裏的項茶館;光緒年開於小東邊門的顧茶館。

之後小北關於茶館,大東門魁勝軒和永遠茶館,中街銅行衚衕賈茶館,大南關瑞新發還有宣統年開於小西關福盛軒⋯⋯個個燈紅戲舞。

天生逐利的資本永遠都會先觸摸人性的軟肋。

東省歌舞冠冕天下,方其盛時,資本家鹹投資以營劇場,樓榭崔峨,笙歌喧咽者相望”。

一時間,茶園劇場風靡,奉天“戲園之多與天津相等,爲京師所弗及”。

1907年至1910年新開業的劇場茶園有小西關長髮園冠名俱樂部。

新發園又稱全盛茶園,盤踞城北空前衚衕。

萃芳樓在鼓樓南街,小北門裏聚賓樓喊作會仙茶園。

福德樓也叫鳴盛茶園在平康里之東,與第一樓相毗鄰;

第一樓即是廣慶茶園建於1907年建,仿洋派營建;

詠仙樓初名大觀樓在城之南隅;

茶樓規模從百座到四百座,是需求更是生意所在。

二十餘處新茶樓自然將奉天城裝點得如天上人間。

其中萃芳樓建於1908年,後改稱慶豐茶園;民國後改爲卿鳴大舞臺;後改遼寧大舞臺現爲劉老根大舞臺。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奉天各大演藝茶館得風氣之先。

清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初五(1907年8月13日),小西關長髮園引入了電影。

每天兩場晚場是八點,票價按座位分三角二角一角三檔。

與今天影院不同,那時茶樓女士絕少拋頭露臉。

茶館是中國已存千年的古老行當。

1896年8月,上海徐園又一村茶館開啓了中國電影的序幕。

於是,“電光戲”“影戲”“活動寫真”紛紛入境搶佔中華各地茶樓。

瀋陽最早的電影是日俄商人帶來的。

1904年小北關天后宮前路東的聚豐糧棧,臨時搭設蓆棚放映電影。兩部影片竟然放映了一個多月。

1906年12月10日,《盛京時報》以“活動影戲可觀”爲題,報道了最初放映電影的情況。

在大南門裏東胡同內空場,日本人搭設蓆棚,放映只能看到人物活動,而聽不到聲音的“活動影戲”。

露天放映顯然拉低了時尚的身價,而兼爲劇場的茶樓便成爲不二之選。

然而這個洋玩意兒並未改變業已千年的社會習慣。

男權社會的公共活動是拒絕女性參與的。

奉天即使曲藝女伶登臺也是1906年以後才允許的事。

大清世道男女有別,這塊頑冰裂縫是歷史的一大步。

至於女賓坐進電影院那是民國以後的風景。

1907年1月23日,日本人放“日俄戰爭活動影戲,大人入場費二角,孩童及兵丁學生等均收一角。”

宣傳說電戲“實今古未有之奇”,實是日本絮絮叨叨的重複教化。

有人可能以爲這二角錢好便宜呀!

實際上清末奉天二角錢可買十個包子。

這差不多是窮人的二頓飯錢。

但這還不算是貴的,一場電影有時竟花普通人六分之一的工資。

清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十八日,西關日本領事館前展覽會院內電戲,

票價紅票兩元綠票一元白票半圓。

這麼貴的票價多是慈善招待性質的贈票。

因爲這個電影放映者爲日商東飯塚工程局。

這家日本公司專在奉承攬工程,中街路面就是該公司所施建。

電影是融文學、音樂、美術、表演等藝術爲一體的魔法。

她的時尚形態被用來表達不同的訴求。

電影嫁茶館模式在中國落地,風靡一時。

雖然我們尚不清楚電影進入瀋陽詳細的途徑。

現存史料基本呈現來源爲上海、哈爾濱俄國人以及日本。

作爲文化舶來品,她一進門就看中娛樂休閒社交中心的茶館。

清末《盛京時報》能看到大量會仙茶樓登載放電影的消息。

1909年5月,日本人“由上海購到革命電影片若干,於本月七號起在小北門裏會仙茶園開演南京戰爭事蹟”。

同年9月,會仙茶園又引進日本新的電影放映技術。

電戲“與先來大不相同,影光一丈五尺,最亮最新長尺大片”。

如同大屏電視機亮度的飛躍,明顯是新放映技術產物。

1913年1月,會仙茶園又從哈爾濱請到俄國人放映電影。

雖不能斷言會仙是奉天最早的影院,其至少已領風氣之先。

1913年4月,日本人白田秀也在大西關平康里的“第一樓”放映電影。

1913年5月俄國人布雜洛又在平康里鳴盛茶園放映電影。

此外在慶豐茶園(今大舞臺)、丹桂茶園(今小南門)、天仙茶園(今小北關)等茶館都放電影。

此時電影成了奉天文化消費中最時髦的存在。

無聲的風光片、時事片及滑稽片如同餐桌上的菜餚,雖登堂室仍然是社交空間的佐料。

而對於各國駐奉的領事而言,電影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1908年奉天商埠地開放後,美日俄法等國領館紛紛遷入,在三經街二緯路一帶形成了領事館區。

國外的大公司和商號紛至沓來、雲集於此。

幾家領事館建的“六國會館”有專門舞廳、電影院。

這是領事們爲自己享受的專門影院。

電影文明大潮浩浩蕩蕩呼嘯洶湧。

大清在倒臺前尚不知世界大勢,尚想膛臂擋車。

1911年出臺《取締章程》和《取締影戲場條例》,細列限禁電影規定。

一面世即成廢紙,時代變了大清亡了。

電光影戲、電光戲,活動寫真⋯⋯全國叫得更歡,來區別以前的幻燈。

宣統二年(1910)日本人已在今瀋陽太原街、十間房建專門影院。

這裏是滿鐵附屬地或日僑聚居地,影院名子叫奉天館、彌生座和奉天座等,專門服務日本人。

奉天座(奉天劇場)是瀋陽影院中歷史最就久的,其地先後建富士映畫館及民族電影院。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越來越多奉天投資者興建影院。

中山大戲院(中央大舞臺)是東北最大的戲院之一,曾與大觀茶園、共益舞臺並稱北市場的三大劇場。

1929年,有聲電影進入瀋陽,電影也已幾年前與茶樓作揮袖之別: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

十年一夢,茶樓傳統演藝方式已難合電影專業軌道。

此時,美國有聲進口片,後來國產片《啼笑因緣》都引起轟動。

前者是因全新洋派,後者是因女一號胡蝶引發的全國公案。

1931 年《啼笑姻緣》在北京攝時正值九·一八事變。

東三省一失舉國震驚,輿論譁然。

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在報端上發詩《哀瀋陽》:“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當行⋯⋯”

坊間謠傳事變之夜張學良正和胡蝶對舞於天國飯店。

其實,“九一八”當晚,張學良在中和戲院觀看爲遼西舉行的賑災義演。現場還有英國公使及張的參謀何世禮與他的父親富商何東。

那一夜之後奉天電影淪入僞滿時代。

此後摻雜傳言的《啼笑姻緣》在瀋陽大賣,讓奉人五味雜陳。

胡蝶的回憶錄說:事變那夜她根本不在北平,她是“回到上海才知道有這麼一段公案的。”

一部電影關聯歷史大事件此奉天電影之奇。

光影波濤裏的世界好像從未離國人如此之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