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季 272|(五)教師培訓之我觀

教師培訓之我觀

提起培訓,老師們都不陌生,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參加過不同級別的培訓,但很少有教師從培訓中成長起來,爲什麼呢?一方面培訓是專家老師對於精華的展示,被培訓老師接受的是現成研究成果。但任何一項研究成果後面都包含着不爲人知的艱辛與努力,被培訓的老師們對於這個過程並不清楚,培訓專家當然也不會展現出來;另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缺乏成長的內驅力,也就是說培訓或爲了應付上級安排,或爲了完成任務,其目的性並不明確,出發點僅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階段,導致培訓時非常激動過後一動不動的尷尬局面。造成培訓的現狀是,培訓費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時間投資了不少,收到的效果卻微乎其微。

培訓最重要的是教師個人內驅力的發展,渴望成長的老師,一定會抓住各種機會來學習,甚至自己創造多種外出學習的機會。衆所周知,官方派出培訓,老師們不用自己出費用,而自己外出學習,培訓費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就我本人來說,2018、2019年幾乎每個假期都在自費學習的路上,因爲參加的大多是公益項目的學習,因此培訓費相對少一些,但是來回的食宿費和路費每一次費用加起來幾乎都在千元以上,這兩年每年的工資大部分用於外出學習、購買書籍以及線上聽課。因爲是自費外出,所以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一次認真做筆記,慢慢在教學中踐行,怎敢隨手一撇?投資那麼多,得收到預期效果,纔算物有所值。但是公費培訓就不一樣了,培訓費、路費和住宿費都能報銷,而且還有差旅補助,也就是說一次外出培訓下來至少也有幾百元的補助,所以,對於培訓自然是“隨遇而安”。

培訓回來後,老師們即使想去踐行新的教學理論,也會困難重重,因爲新事物必然要經歷一個“曲折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有的老師無法在曲折中繼續堅持,又延續着自己的老一套方法,將培訓中學到的東西全部還給專家學者。因爲有的老師在培訓之前,自己就可能就是學校的優秀老師,即使不去執行新的教學理論,教學上也順風順水,與其在改革中遭到反對,不如繼續執行原來的老路子。最終,轟轟烈烈培訓一場,終究抵不過現實的一動不動。

也有老師們認爲在培訓中肯定了專家學者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但是他們卻拒絕使用在自己的教學中,原因是學情不同。對於此,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老師們根本沒有改革的決心,因此對於培訓中的學習也只能泛泛而談,泛泛而用。對於這一點,用郝曉東老師的一段話來做解釋,最合適不過了,他這麼說:

昨天收到王維審老師寄來的“覺者爲師”系列叢書。他從2016年到現在,出版了5本書,每年一本。“敘事者”公益活動現在組織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王老師把“不可能”做成了“可能”,關鍵是什麼?根源處,不是方法,不是技巧,也不是策略,而是取決於人,即誰來做。願意做某事,就會心心念念,苦思冥想,牽腸掛肚,絞盡腦汁,就會變得對某些事敏感,就會尋找方法,創新方法,學習方法,變換方法。人決定方法,內容決定方法,目的決定方法,信念決定方法。很多方法之所以南橘北枳,就是因爲使用方法的人不同。網師凡是做的有起色的事,都是尋找到了合適的人。凡是虎頭蛇尾的事,基本是也是沒有找到最合適的人。

是的,結果怎麼樣,並不是由方法、技巧、策略來決定,而是取決於由誰來做。在培訓中,只要你想成長,總能收穫到你想要的東西,不想成長,那麼在高端的培訓只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

我是在培訓中成長起來的,並不是聽了哪個專家的報告一蹴而就,而是一位一線教師的成長經歷震撼到了我。於是我也有了成長的內驅力,我想擺脫教師職業倦怠的“深淵”,但這個過程是辛苦的。沒有一種成長不痛苦,沒有一條彩虹不經歷風雨。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無法逾越的鴻溝,只要你意志稍微有點鬆懈,很快就會被土崩瓦解,也會被身邊朋友“真心勸說”而功虧一簣。好多關心你的朋友甚至親人會告訴你,這條路行不通,他們也會警告你“不撞南牆不回頭”……無論別人怎麼說,好在我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無論怎麼說服,終將堅持自己,因此,在教師專業方面也獲得了一定的成長。

當我被邀請做一場關於教師專業成長的報告時,因爲受時間的限制,所以只能將我的具體做法和所取得的成績做一個展示,縱然講座讓很多人震撼,但對於成長過程中如何克服遇到的種種困難,則沒有時間一一展示。其實,在培訓中,我們並不缺乏理論的成果和好的方法,缺乏的是在取得這一成果中,我們如何超越常規而抵達目的地的過程。很多人所看到的是他人光鮮亮麗的現在,對於痛苦蛻變的過程則無緣體會,所以,培訓中老師們很容易把自己與講座專家自覺的劃分開來。在他們看來,專家是卓越的,自己是普通的,但卻忽略了任何一個專家都是從普通人發展而來,專家之所以卓越,是因爲他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只有看到這一點,參加培訓的老師們才覺得自己也有卓越的可能,但這一點,在很多培訓中是看不到的。

說一千,道一萬,教師的成長只有自己有了內驅力纔有可能發展。因爲在成人的世界裏幾乎沒有人會拽着你成長。你成不成長,培訓就在那裏,有內驅力的老師很快能抓住機遇,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大多數人將培訓中的精彩化成耳邊一曲美妙的音樂,僅僅停留在“聽一聽”的階段。

在培訓中,你能得到什麼,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實踐起來也許會遇到重重困難,不實踐也不損失什麼,但更多人願意停留屬於自己的“舒適區”。因爲他們一旦超出這種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這樣看來,“舒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大家都知道“溫水煮青蛙”的故事。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溫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入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爲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

因此,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無論我們參加過多少場培訓,只有跳出“舒適區”,突破現在的自己,才能進一步獲得專業的發展。待在舒適區確實很愜意,但你永遠都不會成長,改變雖然會帶來暫時的不適,但人只有改變纔會有成長,只有不斷成長,才能向着卓越邁進。所以不要妄想經過培訓來獲得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提是在培訓的基礎上,抓住契機,從改變自己做起。

在培訓中,不要只羨慕專家光鮮亮麗的表面,每個成功者後面都蘊藏着不爲人知的努力,儘管沒有人嚮往在黑暗中的拼搏,然而不經歷黑暗,又怎能迎來黎明的光輝呢?

2020年12月23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