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季 266|(三)預習作業之我觀

預習讓課堂站在新起點

衆所周知,課堂教學離不開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效果往往決定了課堂的高度。但在一般教師看來,課前預習只不過是在課前做一些簡單的準備工作,至於學生能預習到哪個程度,則不作硬性要求。因此,課前預習無論在學生、家長還是老師看來,都無關緊要,因爲無論預習得怎麼樣,教師都將會針對本課所學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

但新教育理想課堂項目研究組認爲,預習甚至是學生惟一獨立學習的機會,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可以體現於預習的水平上。說實話,我作爲一名教師,對於學生的預習情況也不十分重視,對於預習作業的佈置也只是限於對一些資料的查閱以及對課程的大概熟悉,學生經過預習能達到什麼程度,則沒有相應的測試,因此,學生的預習作業基本被忽略,教師則往往把教學中心放在課堂上。

加德納通過觀察告訴我們:不應該忽視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與潛力。而預習恰恰是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的最好路徑,除此之外,學生似乎沒有更好的自學途徑。

作爲教師,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目的都是爲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比起課前預習,一般教師似乎更加註重課後複習,課前預習體現的是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課後複習則注重知識的重複性,學生對於重複性知識容易產生厭倦感,久而久之自然會降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的學習不是積累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達到了什麼樣的學習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習就是學力,當學生的學力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也就會隨之提升。朱永新老師在《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新教育理想課程的三重境界》中說:“要將預習視爲學生獨立地完成某個學習任務,而課堂教學,則是獨立學習的效果的檢測、修正與提升。”多數老師都把學習中心放在課堂上知識的傳授,導致的後果是學生接受的是被教師“咀嚼”分析過的碎片化知識——即現成的結論,而學習本身應該是知識生成的過程。

在有效教學框架中,教師應該把預習作爲學生獨立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預習作業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準備工作,而是將預習作爲課堂學習的核心目標和拓展性目標,從而對知識進行更加完整的學習。

教師對於預習作業,通過定向預習,學生需要對學習材料全面獨立學習。在此基礎上的課堂就不再從零開始,當老師走進課堂的時候,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已經完成獨立學習的個體,這樣的課堂不但有了知識的高度,教師還可以延展知識的寬度,無論在橫向還是縱向上,課堂都會散發着獨特的魅力,而這種魅力是學生髮覺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這樣的課堂,學生咋能不心生歡喜呢?因爲預習開啓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課堂起點很高,不再糾結於知識的強行灌輸,一個學生學習的能力就體現在預習課程的能力上,在教師講解之前,學生自己已經把大部分知識都理清楚了,從而進入深度學習。

有效的預習需要教師把預習當做一次正式的任務來發布,提供適合學生個體的學習清單。將學生個體清單單獨列出來,也就確立了學生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教師將自己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實現“教”爲“學”服務,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學習視爲課堂學習的真正核心。

在以前,我也常常把課程學習中心當做“教”,對於學習中的預習情況也只是蜻蜓點水,對於學生的“學”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那個時候,由於自己對於預習學習的認知有限,常常以自己有限的認知來認識無限的事物,現在看來,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

在新教育的有效教學框架中,強調在小學階段,個體學習清單可以出現在教師的教案中,這一部分可以作爲“備學生”的部分。在傳統教案中,無論是詳案還是略案,書寫的文字都是教學中教師教的部分,包括所教的內容以及上課的基本流程,而教學目標事實上則是一個學生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以學生的集體學習來代替個體學習,個體學習常常被忽視。預習可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交流,這樣才能把課堂交給學生,創立“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模式,讓教師退回到組織者、管理者的角色,教師爲學生“學”而服務,不再把課堂作爲展示自己的道場,更不能單純地停留在重複解讀教材的階段上,而是應該清楚地寫出教學組織的策略及過程。

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途徑。這樣看來,預習就成了撬動整個課堂的支點,有效的預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而且還能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也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020年12月1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