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塵烏石老松

龍南沐塵,古名“木城”,因四周山林茂盛,環堵如城而名,後雅化成“沐塵”。沐塵設鄉始於唐貞觀八年(634),歷史悠久。

1937年12月26日,餘紹宋先生攜家人避居沐塵,自此,餘紹宋與沐塵衆多名勝古蹟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居住的巫瑞琛宅鄰竹齋也常成雅集的場所。劉仲夷贈詩云:

避地棲之孰有方,羨公昏旦侍高堂。

干戈未改天倫樂,書札猶羈客路長。

登俎魚蔬晨饌美,迎門䆉稏午風涼。

好從筆硯分餘暇,補種庭西十畝桑。

1939年4月15日,餘紹宋爲“沐塵泉”題字,三字爲隸書,並跋:“此泉至清,予避居沐塵常汲飲之,真堪沐吾塵俗也,因以名焉。己卯春餘紹宋。”跋爲行書。

沐塵村口有座烏石庵,庵之周圍烏石壘壘,傳爲神仙驅趕黑羊至此所化。烏石庵建於陡峭山崖上,自山門望其殿宇,仰之彌高。而觀音堂地勢最高,堂中普賢菩薩座下有一泉眼,泉水清澈甘甜,被信衆稱爲“仙水”。烏石庵前有一深潭,餘紹宋曾爲之題“放生池”三字。深潭旁有千年古松、古楓各一,古松相傳爲宋前所植,三人方可合抱。

1941年春,餘紹宋作《沐塵歲寒三友圖》,其中《烏石老松》便以此松構圖。餘紹宋題雲:“沐塵烏石巖老松,勢甚奇矯,因畫一幅並系以詩:憑巖特立莽蒼蒼,烏石濤聲倍激昂。相對寒柯無限意,因君寫出我衷腸。辛巳元夜燈下餘紹宋作於沐塵山中。”右下兩鈐印:餘紹宋(白)、越園(朱),左下鈐印:寒柯(朱)。

沐塵山中多竹,餘紹宋又善寫竹。餘紹宋在《沐塵歲寒三友圖》之二《齋後叢竹》題雲:“沐塵寓廬鄰竹齋後細條叢生,極饒生趣,輒取其意爲圖而系以詩曰:寓齋幸與此君鄰,每寫叢枝倍有神。多謝虛懷能識我,俏元人處更相親。辛巳新春,餘紹宋寫於齋中。”兩印同前。

還有一幅是《溪邊老梅》,餘紹宋題雲:“沐塵梅溪之梅斬伐已盡,今唯沐塵溪邊尚餘老幹一株,姿態甚古,因爲寫照,並附小詩:梅溪寂寂已無梅,剩此喬柯傍水隈。於我特深知已感,幽魂潛襲筆尖來。辛巳人日,寒柯居士餘紹宋並題。”兩印同前。

沐塵溪亦稱梅溪,可惜當時梅溪邊上也只剩老幹一株了。

據《餘紹宋日記》載,1941年1月29日(正月初三):“夜畫松竹各一幅,六尺寬條幅。與挺生、泰來合寫梅。”

1月30日正月初四:“爲瑞琛畫六尺綾本松竹畫對,又畫六尺寬條幅梅竹各一幅,寫蘭兩幅,以一幅贈敬三。”

過了兩日,至正月初六:“作沐塵松竹梅畫幅詩三首,將題諸前日所作三幅上。”

可見,《沐塵歲寒三友圖》作於1941年正月裏,共三軸,水墨,紙本,每幅高173.9釐米,寬63.4釐米,現藏於省博物館。

其實數月前的1940年10月,餘紹宋在鄰竹齋就畫過《松》《竹》《梅》三巨幅,水墨,紙本,每幅高354釐米,寬95釐米。其中《松》只畫孤松一樹,挺拔蒼勁如蛟龍。這三幅極盡畫家之能事,章法極佳,且用筆墨一絲不苟,每幅均有長題,十分難得。

近日,朋友又拍得另一幅《烏石老松》,此畫長150釐米,寬55釐米,五尺整紙,近九平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裱。

《烏石老松》右題內容與《沐塵歲寒三友圖》之松圖一致,但鈐印有別。題右下兩鈐印:餘紹宋(白),越園(朱);左下兩鈐印:松軒(朱),仁者壽(朱)。

兩畫構圖均爲千年古松,且用筆老到,應該說都是餘紹宋的用心之作,而《沐塵歲寒三友圖》構圖略長更顯高聳有勢。《烏石老松》雖然落款也是辛巳元夜燈下云云,判斷應該是餘紹宋畫了這幅松後,在隨後的幾日內又有了畫歲寒三友的新想法,所以又重新畫了松、竹、梅三幅,梅落款說是人日,就是正月初七。而松的落款還是依照原題。但這三張尺寸比前幾天畫的那幅松更大一些,這是他作了調整,紙比原來長了,以助氣勢。

這些細節,我們在《寒柯堂詩》中也可覓一二,如《寒柯堂詩》卷三中《烏石老松》詩與《沐塵歲寒三友圖》之松圖中並不完全一致,其第一句爲:“憑巖獨立鬱蒼蒼,烏石濤聲倍激昂。”“特”改成了“獨”,“莽”改成了“鬱”。可見,餘紹宋寫詩作畫,是再三斟酌的。

餘久一老師認爲無論從構圖、筆法、書法還是鈐印,這幅《烏石老松》絕對是一幅精品之作。左下方的那枚“仁者壽”印,是出土的漢代玉印,尺寸2.5釐米*2.5釐米,原爲餘紹宋舊藏。餘紹宋病危時一直由義女餘海燕照料,餘紹宋便將此印贈予她,現爲餘海燕長子方國新老師所藏。餘紹宋在作品中鈐“仁者壽”之印,還是第一次見到。

上世紀六十年代,烏石庵佛像盡毀,烏石老松於1972年枯死,溪邊老梅也無處可尋,唯古楓尚存。今再賞《烏石老松》,無悲無喜,只留念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