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尘乌石老松

龙南沐尘,古名“木城”,因四周山林茂盛,环堵如城而名,后雅化成“沐尘”。沐尘设乡始于唐贞观八年(634),历史悠久。

1937年12月26日,余绍宋先生携家人避居沐尘,自此,余绍宋与沐尘众多名胜古迹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居住的巫瑞琛宅邻竹斋也常成雅集的场所。刘仲夷赠诗云:

避地栖之孰有方,羡公昏旦侍高堂。

干戈未改天伦乐,书札犹羁客路长。

登俎鱼蔬晨馔美,迎门𫁂䅉午风凉。

好从笔砚分余暇,补种庭西十亩桑。

1939年4月15日,余绍宋为“沐尘泉”题字,三字为隶书,并跋:“此泉至清,予避居沐尘常汲饮之,真堪沐吾尘俗也,因以名焉。己卯春余绍宋。”跋为行书。

沐尘村口有座乌石庵,庵之周围乌石垒垒,传为神仙驱赶黑羊至此所化。乌石庵建于陡峭山崖上,自山门望其殿宇,仰之弥高。而观音堂地势最高,堂中普贤菩萨座下有一泉眼,泉水清澈甘甜,被信众称为“仙水”。乌石庵前有一深潭,余绍宋曾为之题“放生池”三字。深潭旁有千年古松、古枫各一,古松相传为宋前所植,三人方可合抱。

1941年春,余绍宋作《沐尘岁寒三友图》,其中《乌石老松》便以此松构图。余绍宋题云:“沐尘乌石岩老松,势甚奇矫,因画一幅并系以诗:凭岩特立莽苍苍,乌石涛声倍激昂。相对寒柯无限意,因君写出我衷肠。辛巳元夜灯下余绍宋作于沐尘山中。”右下两钤印:余绍宋(白)、越园(朱),左下钤印:寒柯(朱)。

沐尘山中多竹,余绍宋又善写竹。余绍宋在《沐尘岁寒三友图》之二《斋后丛竹》题云:“沐尘寓庐邻竹斋后细条丛生,极饶生趣,辄取其意为图而系以诗曰:寓斋幸与此君邻,每写丛枝倍有神。多谢虚怀能识我,俏元人处更相亲。辛巳新春,余绍宋写于斋中。”两印同前。

还有一幅是《溪边老梅》,余绍宋题云:“沐尘梅溪之梅斩伐已尽,今唯沐尘溪边尚余老干一株,姿态甚古,因为写照,并附小诗:梅溪寂寂已无梅,剩此乔柯傍水隈。于我特深知已感,幽魂潜袭笔尖来。辛巳人日,寒柯居士余绍宋并题。”两印同前。

沐尘溪亦称梅溪,可惜当时梅溪边上也只剩老干一株了。

据《余绍宋日记》载,1941年1月29日(正月初三):“夜画松竹各一幅,六尺宽条幅。与挺生、泰来合写梅。”

1月30日正月初四:“为瑞琛画六尺绫本松竹画对,又画六尺宽条幅梅竹各一幅,写兰两幅,以一幅赠敬三。”

过了两日,至正月初六:“作沐尘松竹梅画幅诗三首,将题诸前日所作三幅上。”

可见,《沐尘岁寒三友图》作于1941年正月里,共三轴,水墨,纸本,每幅高173.9厘米,宽63.4厘米,现藏于省博物馆。

其实数月前的1940年10月,余绍宋在邻竹斋就画过《松》《竹》《梅》三巨幅,水墨,纸本,每幅高354厘米,宽95厘米。其中《松》只画孤松一树,挺拔苍劲如蛟龙。这三幅极尽画家之能事,章法极佳,且用笔墨一丝不苟,每幅均有长题,十分难得。

近日,朋友又拍得另一幅《乌石老松》,此画长150厘米,宽55厘米,五尺整纸,近九平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裱。

《乌石老松》右题内容与《沐尘岁寒三友图》之松图一致,但钤印有别。题右下两钤印:余绍宋(白),越园(朱);左下两钤印:松轩(朱),仁者寿(朱)。

两画构图均为千年古松,且用笔老到,应该说都是余绍宋的用心之作,而《沐尘岁寒三友图》构图略长更显高耸有势。《乌石老松》虽然落款也是辛巳元夜灯下云云,判断应该是余绍宋画了这幅松后,在随后的几日内又有了画岁寒三友的新想法,所以又重新画了松、竹、梅三幅,梅落款说是人日,就是正月初七。而松的落款还是依照原题。但这三张尺寸比前几天画的那幅松更大一些,这是他作了调整,纸比原来长了,以助气势。

这些细节,我们在《寒柯堂诗》中也可觅一二,如《寒柯堂诗》卷三中《乌石老松》诗与《沐尘岁寒三友图》之松图中并不完全一致,其第一句为:“凭岩独立郁苍苍,乌石涛声倍激昂。”“特”改成了“独”,“莽”改成了“郁”。可见,余绍宋写诗作画,是再三斟酌的。

余久一老师认为无论从构图、笔法、书法还是钤印,这幅《乌石老松》绝对是一幅精品之作。左下方的那枚“仁者寿”印,是出土的汉代玉印,尺寸2.5厘米*2.5厘米,原为余绍宋旧藏。余绍宋病危时一直由义女余海燕照料,余绍宋便将此印赠予她,现为余海燕长子方国新老师所藏。余绍宋在作品中钤“仁者寿”之印,还是第一次见到。

上世纪六十年代,乌石庵佛像尽毁,乌石老松于1972年枯死,溪边老梅也无处可寻,唯古枫尚存。今再赏《乌石老松》,无悲无喜,只留念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