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志玲覺知生活】:比指責孩子更大傷害的是忽視孩子(白鶴咀社區心理課堂分享)

昨天上午在白鶴嘴社區的情緒成長課,主題是關於《憤怒的表達方式及如何消融憤怒》,當我問到大家在生活中孩子做什麼最容易讓我們憤怒?一般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憤怒?

孩子玩遊戲,不按時做作業,

孩子拖拖拉拉,喫飯,做作業都很慢,

孩子約好的事情做不到,

孩子不講衛生,把自己的衣服,把房間搞得很髒。

這都是在生活中最容易刺激到我們,很容易讓我們憤怒的。

當我問到大家一般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有人說會讓孩子冷靜一下,再給他幾分鐘的緩衝時間。

有人說會選擇退縮,忽視他,心裏面很生氣,但是假裝沒事,把不舒服壓抑下去。


一直還以爲只要沒有指責,沒有直接攻擊,就是沒有生氣。

而這種退縮,這種對孩子的忽視,其實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孩子寧願被父母打,也不願意被父母忽視。

曾經有一個案主說,在他13歲的時候有一次考試沒有及格,媽媽就是用這種忽視的方式不理他,當他是空氣。

爲了討好媽媽,特意在媽媽面前去掃地,早上5:00就起來讀英語。

結果媽媽還是把他當做空氣。他生氣的時候,甚至想要去跳崖,因爲她們家旁邊有一座山,跳下去應該可以讓自己死掉。

一個被媽媽忽視的孩子。怎麼樣也不能引起媽媽的關注,他都不想活了,寧願讓自己去死。

在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黨就是用這樣子的方式虐待孩子。把那些剛生下來的嬰兒放在房間裏,完全不去管,完全忽視他,偶爾的放幾聲槍。後來這批孩子全都出現了精神障礙。

孩子唯一需要的就是跟父母的連接,想要觸碰到媽媽的心。孩子觸碰不到媽媽的心的時候,就會想去討好媽媽,或者是做出更多的偏差行爲。

基於氣餒的尋求關注,權利鬥爭,報復,這一切都沒有用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去到,把自己的心關起來,反正我怎麼做都沒有用,然後是放棄,抑鬱,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也是爲什麼天天吵吵鬧鬧的夫妻反而沒有離婚,而那種看上去相敬如賓的,反而不知道爲什麼就離婚了。

還有那種看上去非常積極正向的人,能夠把什麼事都搞定,突然就跳樓了,完全都想象不到。

就像前天在湘府路大橋上面跳下去的中年人,還有那些在學校裏面跳樓的孩子。危險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感受不到。

超級隔離,超級正向,把憤怒壓抑下去,假裝沒有事的人,讓自己不去觸碰自己的心。所有的壓力都壓在身體裏面的時候就會變成問題。

80%的病都來自於情緒。關注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感謝白鶴嘴社區舉辦這樣的公益心理課程。歡迎更多的愛學習的家長一起來分享,一起來傳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