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玲覺知生活1040】:我們是那個想讓孩子爲我的情緒負責的媽媽嗎?

【接志玲覺知生活1039】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中也碰到很多的家長,孩子年齡比較大一點的時候,他就不跟我們交流,呆在自己的房間,一玩手機就是三、四個小時,到週末可能還有七、八個小時都不放下游戲。

其實是因爲她內在真的非常非常的氣餒,他在家裏找不到任何的連接,而且這個時候家長,她想做的就是要孩子停下游戲去做作業,還是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來做,這樣的話,孩子就更加的覺得不被懂,更加的覺得自己被操控。

在讀懂孩子的行爲,要注意的第二點是家長自己要在情緒上長大,要對我們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要讓孩子爲我們的情緒負責。

記得在我們小時候的時候,父母經常都會發一些無名火,都不知道爲什麼就被痛打一頓,等到我們自己長大了,也一樣的把這樣的行爲,想都不想就繼續下去了。



而奇怪的是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不知道什麼事情就讓我火冒三丈,那一刻就把碗往地下砸,那一刻我自己也嚇了一大跳,我那麼的討厭父親暴怒,原來自己也習得了同樣的模式。

當我們孩子還小的時候,看起來是一個比較安全的發怒的地方,卻沒想到在這個時候就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孩子這個時候雖然不能反抗,但是在他的心裏面已經感覺到非常的氣餒。

第三個要素就是說,不只是在孩子出現問題了,我們纔去關注孩子,讓孩子錯誤的以爲,只有自己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才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而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能夠敞開的和孩子交流,真的對孩子感興趣,真的去聆聽孩子,我們對孩子的聆聽要多於對他說教,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之間很開放的連接,很敞開的溝通,這樣的話,當孩子年齡長大的時候,他需要引導的時候,他就會來找父母,當她覺得父母不會否認他,能夠理解他的時候纔會放心信任的來找父母。

如果父母所有的關注都是關心孩子考了多少分?只關心孩子取得的成績而沒有去關注他存在的時候,我們就沒有真正的跟孩子連接,沒有去跟孩子的那個存在連接。

其實當我們能夠在情緒上跟孩子的溝通比較更加深度的話,是很有意義的,這也是在教會我們自己更加深入的與自己連接。

基於氣餒的關係的四個階段,他都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爲,其實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這麼做,而其實孩子那邊的行爲可以是任何的一種,關鍵是家長看見孩子那麼做的時候,家長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如果我們去問孩子,爲什麼這麼做的時候?孩子一定會說我不知道,因爲孩子她自己是意識不到的。家長唯一能做的是去捕捉自己處於隔離的狀態,還是真的能夠去連接自己的感受,穿越那些雲霧,看見真正的所示。孩子透過呈現的問題來教會我們如何做父母。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