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會有哪些心理變化?

李玫瑾老師談家教

導讀:

青春期也叫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這個階段,孩子雖然很難管,但12歲之前的問題還能管過來,因爲還沒有完全定型。

青春期有兩個變化,第一生理,第二心理。生理有兩個變化,身高和性發育。心理變化比較複雜,獨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尊(自尊心特別強)、逆反、幻想(抽象思維加強)、結伴(同伴影響力非常大)、性意識覺醒。

青春期是出現違法犯罪的高峯期。

爲什麼有些孩子會結交壞孩子,變壞?只要有這種行爲,他一定不安全,家長不要罵孩子,不是他的問題,因爲只有結交壞孩子,他纔不會被人欺負。


正文:

青春期從十二三歲開始,一般是性功能的發育期,也被心理學家稱爲心理危險期,人的第二反抗期。我給增加一句叫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孩子雖然很難管,但12歲之前的問題還能管過來,因爲他還沒有完全定型。如果這個人到21歲之後,你要想再改變就很難,所以越早越好。當然也並不是說人不可改變,要看什麼了。比如說人的看法、認知的東西一生都可改變,但是性格不會是那麼多。

青春期有兩個變化,第一生理,第二心理。生理有兩個變化,身高和性發育。心理變化比較複雜,第一獨立性,第二自尊,第三逆反,第四結伴、幻想、性意識覺醒。

犯罪問題調查有一個專項調查,發現青春期是出現違法犯罪的高峯期。英國做的調查14歲開始是曠學的高峯期,15、16歲是人成癮的高峯期。現在我們國家毒品控制很嚴,但網絡成癮就在這個時期。犯罪的高峯期,16歲男性,21歲女性,10到17歲的佔查明罪犯的四分之一,14到15歲的犯罪率佔到14%,很高。

青春期發育出現身高生理變化以後,人的心裏也會有些變化。有口頭禪,一般小孩剛會說話,就三歲上下,出門一張嘴“我媽說”,“我媽說”不讓拿人家東西;上幼兒園是“阿姨說”,“阿姨說”這事兒不好;上小學是“老師說”;到初中就開始“同學說”,同學都說這衣服不好看,這牌子不好;高中時候開始“書上說”;現在是網上說,然後是“我說”。在前三個階段,孩子都是仰視的,就是媽媽老師阿姨。到初中之後,就是平輩。這個時候,身高變化會帶來一種心理上的變化。孩子在仰視的時候,他會有一種心理自覺,不自覺地服從。當面臨一個比你高一頭多的人,你在他面前哪敢怎麼造次,一般我們都老實一點。但是當面臨一個比你還矮的人時,你會怎麼樣?

我們研究犯罪心理有一種叫先殺後奸。有一次,他們遇到這個案子,打電話說這是個變態,我說不是,他說那是什麼,我說這男的一定身材很矮,這女的活的時候,他不一定打得過,所以他要先殺後奸。抓到這男的一米五三。所以講這個視覺會對心理有影響,孩子也一樣。

心理學也有這麼一個實驗,讓家長們體驗孩子的心理,這個正常身高,就是一米七吧。模擬當六歲的孩子,然後在一個家庭,進去以後久違的感覺。一看冰箱那麼老高,一看開燈的位置那麼老高,上牀都在這位置,喫飯的桌子都在這位置。大人出來以後講,現在知道孩子爲什麼那麼依賴大人,因爲他自己做事很困難。現在孩子爲什麼那麼有好奇心,他什麼事都搞不清楚,夠不着,這個時候孩子是依賴你、依靠你的。但當他視覺這樣,就很難了。什麼呢?平起平坐。

第一種心理變化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他個頭跟你一樣高的時候,他就不希望你再替他做主了。比如在超市裏遇到一個媽媽,跟那孩子可逗呢。媽媽在這排隊,因爲人很多,叫兒子說你快點挑,我這都快到了,兒子說誰讓你來了,你快回家、回家去。媽媽說,我好心給你排隊,不這樣的,但兒子還是說把錢給我,你走你走不要管。媽媽說給你多少合適,二十行嗎?太少了,一百一百,我剩下還給你。他媽後來就說,你看這孩子。我說這叫青春期。

我有一個同事講,什麼叫青春期呢?說孩子下學,跟他媽說:我回來了,我餓了,這都不叫青春期。他說:媽我回來了,嚓進屋裏,把門咵關上,這叫青春期,就是不跟你說話了。也就是他開始迴避父母的干涉,爲了取得更多的自主權,他開始迴避談個人的事情。比如分數問題,異性交往問題。青春期開始,父母明顯覺得孩子跟你溝通上有隔閡了。還有對以往權威的否定。很多事,你別說,我自己知道,你讓我自己考慮。我知道這人好壞,用不着你說。他就開始有這種意識了,這都叫獨立。

第二點,自尊心特別強。孩子有時會特別在乎別人對他的態度,所以中學生有一個特點,他學習好壞跟老師密切相關,這不是智力問題。他原來數學很好,但換一個數學老師馬上下來了。爲什麼,這說明老師不對付,他很在乎老師對他的態度。孩子自尊心這個年齡段非常強。這個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很多沒這個意識到,尤其是母親。孩子三歲之前,母親對孩子嘮叨非常重要。可到了青春期,母親要把嘴閉上。比如有好多孩子的母親跟我諮詢,說我的孩子對我一點也不尊重。我說肯定的,話多就沒有威嚴。所以到了青春期,母親第一件事就把嘴閉上,少說話,多看着點,關鍵時候說幾句,這纔有效。

我們說話,有時候你只要說到了,他知道了,你就不要非讓他承認。一般在這個年齡,讓他承認錯誤很難。比如你說,你這個什麼事不應該這麼做,我就這麼做,那你自己看着辦,扭頭走。但你要說你這樣做就不對了,你爲什麼不承認,那吵吧,你們倆吵到最後,他肯定對你不恭敬,肯定不甘心。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要了解他們。

第三點,逆反。孩子從小長到大,一般爸爸媽媽的光榮歷史,他基本都知道了,你再怎麼說他都聽過了。我們當老師有那種感覺,講一次課,大家聽新鮮,講第二次,第三次,你就心裏打顫了。爲什麼,你弄不好前幾次講的案例,在這裏又提了。你前面叨叨的話,你又說了。比如我講三門課,我都不願給學生開太多,就怕衝突,你自己不知不覺會重複。

孩子也一樣,你父母再說,你第一次說你好好彈琴,大了以後能掙錢,真的他會好好練,到後面再說,就行行行,我知道了,你再說,煩死了。所以話一多就煩了。這孩子逆反心理,就這樣從小到大,聽了沒新意了。再一個你小時候警告他的東西,沒驗證。比如再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都不信了,可那恰恰還是有危險性。就是對於熟悉的教育宣傳,表現懷疑或不滿足,喜歡標新立異,喜歡否定父母的教導教誨,探索自己的信仰。這時候他很容易出現固執、任性,弄不好就離家出走。在這個過程當中,教育改換方式,父母話點到爲止,不要堅持太長時間。

第四,抽象思維加強。這個時候他思維變化,孩子到這個階段青春期後期,思維已經進入到最高層面,就是我們講抽象思維。他有一個特點,他形式上智力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但內容匱乏。我們都知道思維取決於兩個東西,第一,他有沒有這個能力,第二;他的內容。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有的人生活當中,他缺少社會閱歷,光靠書本是不行的,這個過程孩子會出現什麼?他會尋找一些社會替代材料,比如小說,一些虛擬的世界,孩子的這個階段特別容易出現靠想象來彌補現實的不足。

因此他不輕信人言,但親信書本,親信一些文學作品、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說他看一個電影,他覺得這樣就是英雄,他就想做這樣的人,包括我們這個警察的專業。很多人小的時候想當警察,咱們真當警察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呢?那就是他小時候的警察一定來自某個影視片,他覺得警察就應該是這樣,但事實上警察沒那麼好。我就講,警察也是凡人,警察也有愚蠢、出錯、疲倦、不行的時候。他只有真正自己做警察了,才知道警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職業。

現在證據意識要求這麼強,警察真的有很累的時候。上次我在基層辦一個案子,好傢伙都去找那嫌疑人去了。他老婆在門口堵着,幾分鐘的功夫,裏面喝了毒藥,那樣警察還得把他送醫院,還得負責給他治病,因爲你要去抓了他喝了毒藥。最後你還沒確定他有罪,你得先搶救,你還不能審訊,破個案子現在非常困難。有的時候大家對警察要求很高。我爲什麼老替警察說話?我說你們真的不能這樣說,警察有時也怪可憐的。雖然也有些警察很可恨,但絕大多數還是好的。那麼孩子就覺得警察是什麼什麼樣,所以這些都是崇拜對象。

在這個認知過程當中,有時候孩子會出現幻想。我們發現很多變態幻想類的犯罪都往往在這個時期,就是他這個時期沒有同性朋友,迷於書本與網絡。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特別要注意,第一,讓他交朋友;第二要把它拔出來。怎麼去拔?多方面,比如說不要光逼他學習,要帶她去弄點音樂、搞點體育,學點什麼獨特的東西,孩子興趣越廣泛,他越不容易出現癡迷於網絡之類的情況。

第五個心理變化是同伴影響力上升。這個孩子的心理發展到了青春期,他開始獨立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事實上不可能獨立,因爲他會遇到很多麻煩。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是欺負。人類早期是體力戰爭,個人早期就是力量交鋒,那孩子之間欺負,開始就看誰個頭大,誰有主意。有些孩子在這兩方面不適應的時候,他往往會受欺負。受欺負的時候,這個年齡段,孩子不好意思去找老師。你想,小學生如果課間被欺負了,他可以哭着進教室。到初中也要這樣做,那全班同學都會笑,絕對不可能,他不會找老師,有時候也不告訴家長。有很多孩子這個階段往往會遇到很多麻煩。那麼他最好的依賴就是同伴。因此,有些孩子這個階段,他往往去尋找誰呢?他學壞,找壞孩子交往,家長就恨就罵他:你怎麼不跟別的孩子交往,怎麼就跟他來往。我跟有些家長說過,你不懂孩子,只要有這種行爲,一定不安全,你不要罵他,不是他的問題。因爲只有結交壞孩子,你纔不被人欺負。

第六個,性意識的覺醒。這個階段,他性發育,生理有這現象了。有這現象,父母不說話,怎麼辦?他就一定會去琢磨。這個琢磨,一般都不是目光對視的去琢磨,應該只是單向的,看看什麼書、電視、錄像。還有一些通過跟一些孩子談,聊聊這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我叫隱性觀衆。這種隱性觀衆很容易使一些孩子開始受刺激,出現生理衝動,然後去做一些衝動行爲,我們這叫過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