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靜制動,百戰不殆

相對於“動”的狀態,中國哲學更推崇“靜”的境界,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是如此,所以舊時很多文人的書房裏往往會有“虛極靜篤”四字,而這四個字出自《老子》:“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道德經》

意爲:心靈達到空明虛無的境界,就會擁有清靜自守的狀態。在萬物蓬勃生長時,我以虛靜之心觀察萬物生死循環的規律。

天下萬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狀態。這種迴歸叫作“靜”,“靜”即是復歸本真狀態。迴歸本真纔是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則必然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方能長久。


一個在靜中能迴歸本真的人,自然能體認大道,從而洞察萬物,通達燭明,做到包容一切,博愛衆生,大公無私,超凡入聖。一個人無論是想獲得智慧,還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滌盪內心,迴歸虛靜無爲的本真狀態,否則,只能是受盡心勞,心累不止,需知寧靜方能致遠。

真空無相曰“虛”,虛而至虛曰“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寂然不動曰“靜”,靜而至靜曰“篤”,“守靜篤”講的是修煉功夫,要一心不亂、專一不二地守住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靜下心來,去除雜念,凝神於心,專一不二。現代人之所以常常陷入浮躁的境地,正是因爲忘記了“虛極靜篤”的功夫。


一位作曲家這樣形容工作達到“虛極”的狀態: 他感覺達到了一種堪稱“入迷”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他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學上把這種狀態稱爲“湧流”。“湧流”現象是一種讓人非常愉快的體驗,在湧流狀態,人們全神貫注於所從事的活動,心無旁騖,他們的意識與行動融爲一體。此時,人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只關注與當前任務有關的狹窄範圍,忘掉了時間和空間。

曾有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取得成就的人花在睡眠和娛樂上的時間並不比一般人少,那麼,爲什麼在工作上花同樣的時間,取得的成就卻不一樣呢?原來,在相同的工作時間中,低成就者真正進入“湧流”狀態的情況只佔總時間的15%,而高成就者的比重則佔到了85%,正是這70%“湧流”狀態的差異,決定了人成就的高低。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除去喫飯睡覺和必要的生活娛樂時間,其實大家真正可用的時間差不多,但爲什麼有人能用有限的時間取得比別人高得多的成就呢?關鍵就在於他們懂得“虛極靜篤”,去除心中的雜念,進入“湧流”狀態,將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都投入手頭的工作中。

心中的雜念越多,就越無法集中精力,對時間的利用率也就越低。所以,想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取得無限的成就,事半功倍地完成手頭的工作,只能奪回被各種雜念佔據的時間。心越靜,雜念越少,我們所能真正有效利用的時間就越多,我們取得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


這世上所有的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靜下心來不斷的積蓄力量,才能夠“繩鋸木斷,滴水穿石”。這正好驗證了老子所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家對靜的闡釋可謂是深刻的,現代人學習道家的做人智慧,當明白成敗宛若兩重天,必須學會甘於沉潛,時機未達之時,靜若處子,沉心定氣,臥薪嚐膽;一旦時機成熟,動如脫兔,靈敏應對,抓住機遇,百戰不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