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爲什麼會看不清自我——蘇東坡效應

對“自我”這個猶如在自己手中的東西,人們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往往要更困難。我國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曾經寫過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恰到好處地說明了這種情況。因此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這種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爲“蘇東坡效應”。

“蘇東坡效應” 它的產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從一位美國控制論專家創立模糊集合理論以來,以模糊集合論爲核心的模糊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矛盾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中,模糊性亦寓於萬物運動之中。雞蛋可以孵雞,當小雞未啄出蛋殼之時,總不能說它仍是蛋,亦不可稱之爲雞。石蠟從固態變成液態,也會經過明顯的中介過渡。客觀世界就是在模糊與清晰的矛盾鬥爭之中發展。

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腦之中,便產生了概念上及思維上的模糊性。由於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確地反映客觀,這就常使人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大於客觀模糊性;又因爲人類還具有自己的倫理、道德、意識、情操,這又使得這一人文領域的模糊性變得更爲複雜。


人能認識萬物,以爲也能認識自己。但是,正如尼采所說,人離自己最遠。因爲人對自己隱藏得更深。人首先看到的是自身之外的世界,首先關注的也是自己之外的有限事物;而當他關注自己時,首先也是從自身之外的有條件物來理解自己,或者進而從與自身之外的有條件物的關係去認識自己。所以,人始終糾纏在與有條件物的對待中去看待自己。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旁觀某些事物時,對於其中的規律和原理看得非常清楚。但一旦事情到了自己的身上,往往就“當局者迷”,自己倒不知道怎麼做纔好。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爲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比自己實際是怎樣的一個人更爲重要。自我認識正確,就能在心理上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爲恰到好處。

真正做到正確認識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時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來觀察自己。正因爲是這樣的原因,人需要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但是,基於外界的複雜多變,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和干擾,往往不能客觀地、真實地認識自己。通常情況下,不是擡高了自己就是過低估計了自己。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因此,不僅中國有“人貴有自知之明”的名言,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類似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而蘇東坡效應則給予了我們三大啓示:

第一、很多人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

一個人最大的劣勢是什麼?有的人覺得是自己家庭貧窮,有的人則認爲自己沒有高學歷,還有的人可能認爲自己的相貌平平……這些都是人們在當代社會競爭中的劣勢,但對於既成的客觀事實,一些人能很快調整心態,認清自己的不足,激發進取的信心,從而改變了自己不良的現狀。而有一部分人卻是怨天尤人,牢騷不斷,卻從來沒有去嘗試接受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加的頹廢,直到徹底沒落。

第二、通過別人來充分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難題。古希臘戴爾波伊神託所的入口處矗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寫着“認識你自己”五個醒目的大字,然而認識自我並非單純要靠自己,有時候藉助別人來認識自己,往往更爲客觀、公正。

第三、最好的聽衆是自己

想要認識自己,就要與自己進行深入的對話。這種對話是在內心深處的拷問和反省,是是與非的相互抗爭,也是自己思想鬥爭的根本形式。克服“蘇東坡效應”的辦法,是深入“此山中”以探明自身,跳出“此山外”概括自己。簡而言之,就是要從微觀和宏觀這兩個視角的結合點入手。


人們頭腦中存在的兩個“頻道”,社會心理學稱之爲“主我”和“賓我”。人們在與其他人交流的同時,也需要自我的內向交流。

當“賓我”向“主我”發出行動的命令時,“主我”或是唯命是從,或是拒不執行,當“主我”向“賓我”就某事提出質疑時,“賓我”或是對答如流,或是悶聲不響。人們常說的思想矛盾、自我鬥爭,就是“主我”與“賓我”所產生的對立狀態。先認識自己,從微觀和宏觀這兩個“視角”的“結合點”上去對準“焦距”,全方位地審視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生活中揚長避短,避免“蘇東坡效應”。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的認識你自己?

1. 學會面對自己,經常自我審視 要敢於面對自己,經常對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與總結,進步之處要繼續保持,不足之處要及時改善,瞭解自己在羣體中所處位置的變化等等。這些都是自我審視、自我提高的常用方式。

2. 善於收集信息,培養敏銳的判斷力 從周圍世界獲取有關自我的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由主觀意識所帶來的偏差。例如,收集身邊的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來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此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各方面相當的人與之比較,發現自己的優勢與缺陷。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培養自我判斷的能力,幫助我們客觀地認識自己。生活中,有些人會故意誘發和獵取自己期望的評價,而不在乎這些評價的真實性,這種做法不利於正確地認識自己,是非常不可取的。

3. 在成功和失敗中認識自己 從成功和失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爲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能力提供準確的信息。越是在成功的高峯和失敗的低谷,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因此,想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要在成功與失敗中不斷地去了解和發現。

4. 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如今,許多相關的機構會提供性格、能力、職業傾向等方面的測試,他們會對測試的結果進行詳細分析,可以爲個人正確地認識自我提供有效的幫助。


結尾語:

瞭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爲。通過行動跳出主觀意識來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                                                                               

                                    ———歌德


(附註:週末附加一篇有關心理學的文章,原創文章首發於其他平臺,嚴禁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