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處巔峯,慎防隱患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中國歷史上常常上演“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因而入世與出世成爲中國仁人志士艱難的抉擇,既鏗鏘剛勁,又痛苦無奈。青史上許多留名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功”與“身”的平衡點。

“儒”是進取的、理性的,是社會的、宗族的,是油然於心的,而“道”則是個人的、直覺的,是天然的、無可奈何的。

功業既成,抽身退去,天道使然。花開果生,果結花謝,自然之道。老子對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窺透人性中深層的內核。人莫不愛慕財富,貪戀權勢,但若能夠及時抽身引退,往往能一生圓滿。


歷史上,功成身退、及時抽身以保全自己的例子可謂俯拾皆是。像商湯時的伊尹、博說,周朝開國之相姜太公,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等。這些人都身體力行,實踐着道家“功成、名遂、身退”的天道。做人懂得急流勇退,在樹大招風前及時抽身,纔是做人的大智慧,而且也絲毫不失大義本色。

談到反面的例子,首談反面代表人物李斯,當初他貴爲秦相時,“持而盈”,“揣而銳”,最後卻以悲劇告終。

臨刑之時,李斯對其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臨死才幡然醒悟,渴望重新返璞歸真,在平淡生活中找尋幸福,但悔之晚矣。

道家教人看透功名利祿是大有深意的。做人若能將成敗得失看得開一些,該進則進,當退則退,不偏執一心,更不被繁碌的世俗矇蔽眼睛,才能真正如魚得水一樣悠遊世間。


無德禪師有一首偈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一句偈子雖然出自佛門,卻很好地闡釋了道家關於“進”與“退”的辯證關係。老子也曾說過:“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只有懂得委曲才能夠保全,懂得屈枉才能夠伸直;低窪才能充盈,陳舊才能更新;少取才能獲得,貪多便會迷惑。

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的一面,都有執著的時候。然而一個人再有自尊,再驕傲,大概也比不上龍、虎和蜂鳥,龍能退縮,虎能低頭,蜂鳥能後退,平凡如塵埃、脆弱如螻蟻的我們,在困境和挫折面前爲什麼就不能適時而退呢?


荀子曰:“君子賢而能容霸,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難免會和他人產生摩擦,發生矛盾,如果不能凡事退一步,凡事錙銖必較,就會擴大糾紛,加深隔閡,不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退步就是向前,能夠以退爲進是不爭,以衆爲我是擁有,以空爲樂是法喜,以無爲有是富足,一個人能夠不爭、擁有、法喜、富足,自然能擴大人生的領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