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莫比烏斯環愛情與兇殺案的背後,是渴望愛與滋養

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我只想見你,因這首歌愛上這部小說,我只《想見你》。

《想見你》這部打動千萬讀者的影視劇原著小說的作者是,簡奇峯和林欣慧,兩人是臺灣著名的編劇,一直搭檔合作,作品有《必娶女人》《稍息立正我愛你》等。

兩位編劇一直紮根臺灣偶像劇的創作,第一部偶像劇《愛就宅在一起》是2009年上映,以愛情爲主題。後來創作的《花是愛what is love》探討什麼是愛,《必娶女人》探討男女婚姻觀的差異。而全新創作的《想見你》包含了愛情、推理、科幻、穿越等元素,以豆瓣評分9.2霸榜。

兩位編劇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了創作理念、劇情編排等,在被問到取名的靈感時,林欣慧說,「他是屬於喜歡用身邊的人取名的。」簡奇峯說,「像王詮勝是我國小同學,李子維是高中同學,莫俊傑是我國中同學,字也完全一樣,陳韻如也是我高中同學。」雖然這是一部含有穿越、科幻元素的小說,不過我讀完,卻感受到這部小說的現實性。

《想見你》這部小說講述的是2019年的黃雨萱,因走不出王詮勝離開後的思念,她的靈魂穿越到1998年陳韻如身上。兩個時空裏四位男女主人公,通過一臺隨身聽和伍佰的《Last Dance》穿越時空,尋找彼此愛情的故事。

這部小說最玄妙的是,愛情推理和兇殺案推理,在加上無法理清的時間線,讓讀者很燒腦。而兩位編劇運用的莫比烏斯環式穿越,又包含着純真浪漫的愛情元素,構成了故事情節的懸疑、科幻、燒腦。

在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你會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甚至跟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去推理,黃雨萱能不能找到王詮勝?李子維是不是王詮勝?陳韻如又是怎麼死的,到底誰是兇手?

我看完這部小說,留在心中的不只是男女主人公穿越時空的愛情,還有那個拼命想變成別人的陳韻如。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傷痛,從小缺愛失去自己,最終又找回自己,找回愛與滋養。

那麼,我就從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懸疑兇殺案、走出原生家庭之傷三個角度來分析《想見你》這部小說。

01、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穿越時間與空間,象徵着永恆的愛情

①莫比烏斯環的概念

莫比烏斯環,是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現一個扭轉180度後再兩頭粘接起來的紙條,具有魔術般的性質。與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雙側曲面)不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單側曲面),一隻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一神奇的單面紙帶被稱爲“莫比烏斯環”。

莫比烏斯環,簡單地說就是不管你從哪個點出發,繞了半圈似乎已經繞出去了,再繼續繞半圈後,發現又回到原點。因此,“∞”也象徵事物永恆,以及無盡的循環。後來許多藝術家、作家、電影人都將這一元素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②莫比烏斯環在《想見你》中的運用

在《想見你》這部小說中,莫比烏斯環運用是時間線和空間穿越上。2019年,27歲的黃雨萱因爲太思念王詮勝,她的靈魂穿越到1998年的陳韻如身上。而在1998年的這個時間空間,陳韻如認識了李子維和莫俊傑。

隨着故事的發展,轉折點是1999年陳韻如因一次車禍死亡,莫俊傑被指控爲兇手,畢業後的李子維跟隨父母去了加拿大。2003年李子維回國後,一直尋找莫俊傑的消息,又因一次車禍靈魂穿越到2010年的王詮勝身上,王詮勝和黃雨萱又在大學相戀。

這部小說運用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構建出交錯循環的時間線和複雜的時空穿越,使故事的發展前後連貫,邏輯自洽,故事情節更是腦洞大開,懸念迭失。也是這點讓這部劇從臺灣火到內陸。

靈魂穿越到另一個時空需要的條件就是,隨身聽和伍佰的《Last Dance》以及特別渴望見對方的心情。

……暫時將你眼睛閉起來,

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

平靜臉孔映着你繽紛色彩,

讓人好不疼愛……

你可以隨着我的步伐輕輕柔柔地踩,

待美麗的回憶慢慢重來……

聽着音樂,進入另一個時空。想見你每個朝夕,想見你每個表情。穿越每個平行,在未來和過去,緊緊相依。

③莫比烏斯環式的愛情

這部小說中,從黃雨萱思念王詮勝,李子維喜歡陳韻如(來自2019年的黃雨萱),最終李子維也遇到了年幼的黃雨萱。在愛情上形成了完美的閉環,彼此相愛,靈魂永相伴,也象徵着永恆的愛。

後來,黃雨萱也發現了王詮勝定製的結婚戒指,後面刻着英文“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中文: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纔有意義)。

這對戒指的寓意不僅呼應了主題,也詮釋了莫比烏斯愛情。因爲想見你,所以我願意在莫比烏斯環中無限循環,因爲想見你,我也願意捨棄一切打破莫比烏斯環的無限循環。

穿越時間與空間,不只想見你,更是想換另一種結局,這就追究到陳韻如的兇殺案,是誰殺死了陳韻如?

02、懸疑兇殺案——原生家庭的創傷,活在一個缺愛的空間裏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雖然大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如果不懂家庭教育,事情處理不當,則會給孩子帶來不少負面影響,甚至留下痛苦和創傷,影響孩子的一生。

①原生家庭會傷人

《想見你》這部小說中,陳韻如的爸爸因欠債不知去向,媽媽是每天晚上買醉的酒家女,弟弟是個“中二病”超嚴重的初中生,他們只在乎自己,沒有一個人關心她。

陳韻如每天面對醉酒而歸的母親,已經習以爲常,每天早上做好早餐喊弟弟起牀時,弟弟卻對着姐姐怒罵:“我遲到關你什麼事情?誰叫你幫我準備這些的?你管好自己就好了!”她強忍着,一語不發。

一天,陳韻如放學回家,看到了久未歸家的父親。父母決定離婚,都想帶走陳韻如的弟弟,便發生爭吵,沒人在意她的感受,她就像被這個世界拋棄了一樣,滿肚子的委屈無處訴說。

原生家庭會傷人,我最親的人,卻傷我最深,這就是陳韻如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人類的天性也有脆弱、不完美、依賴性強和不成熟的一面,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更需要父母的滋養和愛護,才能成長爲成熟的、健康的成年人。

因此,任何父母對女子並非出於滋養或愛護的語言和行爲,或任何父母讓自己爲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恥的做法,在心理學上稱爲“原生家庭之傷”。

陳韻如正是因爲原生家庭之傷,造成她自卑、害羞、脆弱、冷漠,她在日記裏寫道: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顆星,拼命地發光,想要有人發現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後等待我的只有損落。損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記得我。”

②陳韻如死因的真相

當真正的陳韻如,靈魂穿越回來之後,她弟弟說,求求你,不要在變回之前的樣子,太討厭了。班上的同學也說,以前的你超級陰沉。陳韻如也說,不喜歡以前的自己。

《想見你》中的故事情節,陳韻如是被謝宗儒殺死的。而真相是,她不是被謝宗儒殺死的,而是被身邊每一個說“以前的你,超討厭”的人殺死的。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陳韻如的親人從沒關心過她,父母離婚還爲爭她弟弟的撫養權而吵架,父母忽略了陳韻如的情感需求,在她的情感世界裏: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這種傷害就屬於原生家庭之傷中的“情感傷害”,看不見的傷口也疼,而且疼的很深。當我們遭遇到的痛苦無法承受時,大腦會本能地進行自我保護;當遭受的痛苦超出所承受能力時,大腦會讓身體受虐待,讓心靈與身體分離,保護心靈中的“自我”。

所以,陳韻如遭受的情感傷害,以及同學的言語之傷,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最終走向死亡是可能的。

陳韻如的世界裏充滿了生活的傷痛,其實這背後是缺愛和滋養。陳韻如感知到的是,“大家都不愛我”,她一直活在一個缺愛的空間裏,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03、走出原生家庭之傷——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找回愛與滋養的能量

原生家庭之傷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傷痛,如果我們假裝看不見,就會永遠無法從這傷痛中復原。雖然原生家庭之傷不是你的錯,但走出原生家庭之傷卻是你的責任。

①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陳韻如在被殺之前,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想要的不是被拯救,我想要的是結束這樣一切,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都還要叫我在努力一點點,要我再更好,你要開心,你要快樂,你不要比變回像以前的陳韻如。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我們都被教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太嚴格、太完美,而做不到時就會自責、痛苦,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說,要學會“無條件”的接納自己,無論自己的行爲表現是否明智的、正確的,以及無論他人是否贊成、尊重或愛他。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就意味着:我愛自己的堅強,也愛自己的脆弱。我愛自己的自信,也愛自己的自卑。

簡奇峯說,《想見你》收到最讓他感動的回饋,不是說劇本寫得多好,戲多好看,而是越來越多人跳出來說,「我曾經是陳韻如。」而這部劇熱播時,陳韻如曾被罵上了熱搜,原來小說中的陳韻如,也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縮影,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現實性。

接納別人的評價,接納別人的不接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原來,我們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②找回愛與滋養的能量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有些父母成長時,經歷的心酸、時代的傷痛和生活的不幸後,內心留下大量的創傷能量。更不幸的是,他們失去了愛的能力,將內在的創傷輸出給下一代。

只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才能找回愛與滋養。心理專家彼得A.萊文曾說:“人類天生具有克服創傷的天賦。我相信,不僅創傷是可以治癒的,而且癒合過程可以成爲人類深刻覺醒的催化劑——一扇通往真實情感和靈性昇華的大門。”

《想見你》這部小說,27歲的黃雨萱,靈魂穿越到17歲的陳韻如身上,同一個身體不同的靈魂,性格完全相反。她開朗活潑,獨立幹練,還是打籃球高手。陳韻如希望可以成爲黃雨萱那樣的女孩,其實,黃雨萱就是另一個自己。

從陳韻如心理成長角度分析,她17歲遭受原生家庭之傷,並不意味着27歲也會有同樣的遭遇。27歲時,如果她找回愛、找回自己,用全新的生命狀態迴應父母,就不會有同樣的遭遇。27歲時,如果還是以17歲的生命來回應父母,生命中的悲劇仍然會輪迴。

父母如何待我們,是我們來這個世界之前就選擇的人生腳本。這個腳本是我們年幼時生活的場景,而正是這個場景讓我們體驗到不同父母關係的生命狀態。當我們不斷地成長,意識不斷地提升,我們就會結束這段不想要的關係狀態,調整到我們想要的狀態。同理,其他關係也是如此。

所以,陳韻如說,要結束這樣的一切。

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從來都不是父母決定的,而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做一個受害者的角色。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自卑、失敗和痛苦,還可以對自己充滿愛護、關心、同情和理解,其實這就是找回自己的愛與滋養的能量。

《想見你》在故事的結尾,黃雨萱和陳韻如對話:

你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因爲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而是因爲你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我們內心的愛與滋養的能量,能夠成功地對抗創傷。因爲“我本具足”,所以也不會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當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時常體會到愛與滋養的能量,我們不需要等待原生家庭的改變,也不需要他人來拯救,因爲我們內心有足夠的力量改變這一切,我們也能夠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愛與滋養的能量,填滿內心愛的空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