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歐洲真是人傑地靈

19世紀的歐洲真是人傑地靈。社會科學家專才輩出,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從此也就頓改舊觀,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經過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的《人口論》、理嘉圖(David Ricardo, 1772—1823)的《勞工論》、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進化論》、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的《資本論》、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天演論》等社會科學著作的精闢闡述,則人類羣居生活各方面就無一而不可“論”了。既論之後,學者始恍然大悟,原來人類的社會和人類的軀體一般,也是個有機體;它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也不是就捉摸不定的。它亦有其發展過程中的“生理”和枯萎過程中的“病理”。在各家影響之下,那位最能虛心讀洋書的孫逸仙大夫也就看出馬克思只是個“社會病理家”,而不是“社會生理家”了。

社會科學大放光明之後,那位對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高論感到由衷敬佩的青年胡洪騂,也就改名“適”了。。社會科學家專才輩出,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19世紀的歐洲真是人傑地從此也就頓改舊觀,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經過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的《人口論》、理嘉圖(David Ricardo, 1772—1823)的《勞工論》、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進化論》、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的《資本論》、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天演論》等社會科學著作的精闢闡述,則人類羣居生活各方面就無一而不可“論”了。既論之後,學者始恍然大悟,原來人類的社會和人類的軀體一般,也是個有機體;它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也不是就捉摸不定的。它亦有其發展過程中的“生理”和枯萎過程中的“病理”。在各家影響之下,那位最能虛心讀洋書的孫逸仙大夫也就看出馬克思只是個“社會病理家”,而不是“社會生理家”了。

社會科學大放光明之後,那位對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高論感到由衷敬佩的青年胡洪騂,也就改名“適”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