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你想要的人生|《遇見未知的自己》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現象:

當你喫飯時,腦子裏還想着工作上的事情;
當你工作時,還想着還有很多事情沒做,會感覺到不安;
當你閒下來會覺得恐慌,害怕時間流失;

爲什麼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反而更焦慮,生活的不快樂?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提到,我們常常會感覺不到快樂,是因爲失去了真實的自己。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都習慣去外在的世界找答案,卻忘記了向內看,傾聽自己的心聲。

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曾任臺灣電視公司記者、主播多年。在美國UCLA取得MBA學位,2002年辭去國際知名公司IBM高薪工作,致力心靈潛修及寫作,迄今其系列作品總銷量已經超過600萬冊,被譽爲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身心靈作家。

書中主要講的就是,瞭解自己看清小我,在生活中修行,找回真實的自己。第一覺察思想;第二臣服情緒;第三連接身體,遇見愛、喜悅、和平的真我。

第一、覺察思想

書中講了一個日本小學生做的米飯實驗。在教室中放了三碗米飯,每天上學的時候,同學們對第一碗米飯說:“我愛你,你好好喫哦!”第二碗米飯完全沒有得到任何關注。第三碗米飯得到的話語是:“你醜死了,沒人要理你!”

一個月後,第一碗米飯變成黃色,發出酒香味兒;第二碗米飯變黑髮臭,還長出黴菌,見證了無人理睬的悲哀;第三碗米飯稍微好一點,變黑髮臭,但是至少因爲還有人理睬,所以情況不如第二碗那麼糟糕。

這就是說,思想是有能量振頻的。不僅所有眼見的物質,連看不見的聲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種有特定振動頻率的能量。你生命中所有的人、物、事,都是你吸引來的。

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就會吸引那些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但是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爲,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都是由我們的潛意識控制的,這就形成了我們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

書中老人畫了一幅畫,一匹馬、一輛馬車,加上馬車伕,還有後面的一位乘客,形象的講出了意識和潛意識。尋找真我的過程就是把潛意識帶到意識層面。

我們生活中每天出現的負面感受。例如,感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不重要,自己是受害者等,都是潛意識的模式在運作的。改變了這種模式,就改變了思想,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第二、臣服情緒

情緒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話題,有情緒是因爲我們體內一種化學物質胜肽。我們往往認爲,一個人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例如,當一個孩子在哭的時候,大人往往會是採取這樣的措施:別哭了,給你買糖喫;這有什麼好哭的;不準哭,在哭就揍你等,這樣只會起到反作用。

情緒是需要被認可,被接受的。這個時候應該給與她情緒上支持和關懷。這些都是體內的痛苦能量,需要自然的流動,它會來也會走。

當有情緒時,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如果體內壓抑了多年的情緒,就如同黑暗的能量,唯有帶着愛和覺知之光,才能消融它們。

書中講述了女主人若菱,遭遇朋友背叛,老公提出離婚,工作不順利等,整個人都崩潰了。老人讓她把讓情緒發泄出來,實際上也是情緒的療愈。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情緒,她體驗到了臣服的力量。

第三、連接身體

書中講述老人讓若菱回溯童年的記憶時,身體一系列的反應,解釋了在現實的衝擊下,“我們產生了幻覺,誤認爲我和我的身體與這個世界時分離的。”

爲了尋找自我感,就發展出了小我,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想抓取的東西,好證明自己的存在,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每個人天生有那麼多無名的恐懼。

這些東西像黑暗一樣,我們永遠去除不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拿覺知之光去照亮它們,恐懼自然會消失。

若菱學習練瑜伽,通過感受帶着意念和身體連接,讓身體放鬆,去和身體互應。練習瑜伽時,還可以裏通過腹式呼吸,去感知身體。

總結:這本書是對,都市身心靈脩行很好的生活指南。書中故事邏輯性比較強,讀起來通俗易懂。

書中開頭以女主人,在冬夜,下着小雨,突然車子熄火,形象的描繪出女主人的自我毀滅,自怨自艾等所有的負面思想。

故事結尾,她和老公離婚,和她的大學同學結婚。婚姻讓她懂得了,親密關係不是拿來談風花雪月的戀愛,而是拿來修行的。

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接觸到宇宙能量的光和愛,就需要面對自己內在那些陰暗的人性,走出自己的觀念。

這些觀念也沒有好與不好,關鍵是看: 你覺得你的自在幸福重要,還是抓住這些觀念讓自己痛苦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快樂比對錯重要,可是在做取捨的時候,還是選擇了自己覺得對的想法去思考,去做事。

日常中,我們每天都在這樣的觀念上面打轉。這件事對我好,那件事對我有害;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這個人對我有幫助,那個人沒用;忙碌一生都是在“要”和“不要”上打轉。

其實,我們一直都是關注“有”,從來沒有關注“無”。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看到“無”的價值很重要。杯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水;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我們很容易看到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

大多數人,都是爲有意義的事繁忙,如果在生活中穿插一個“無意義”的機制,就能啓動我們回到空的能力,這就是走出觀念。必須要看“空”,用“空”的機制,這個機制就經由“無意義”來啓動。

所以說走出觀念,才能迴歸到原始的狀態,找到內在,愛、喜悅、和平的真我,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的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你有怎樣的思想就有怎樣的人生。

活出你自己想要的樣子,全世界都爲你讓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