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經典,從骨子裏提升自己素養

語文教學的藝術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引領和喚醒。課本上的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古,或是感悟睿智哲思,或是高歌愛國情懷,或是感恩孝親之情,體現着人性的精神光輝。浸潤經典,使學生用心體悟、涵養性情,從骨子裏提升自己素養。

例如,在講授《項羽之死》時,可以設置思考題:“雖然項羽失敗了,但司馬遷依然將他列入了帝王所在的《本紀》,司馬遷爲何如此偏愛他?”提醒學生,讓他們結合之前學過的《鴻門宴》讓學生分組展開熱烈討論,在小組內達成共識,然後在班級裏分享自己的觀點。

最後小結:司馬遷的英雄觀是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遷之所以欣賞項羽,是因爲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二者都有高貴的靈魂。司馬遷的‘生’不是苟活,而是自我價值的再創;項羽的‘死’也不是英雄的謝幕,而是精神的永生!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項羽的確自矜功伐、優柔寡斷、缺乏政治遠見,但又不能正確的歸因,最終放棄東渡烏江仍說“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最終自刎烏江。被圍垓下時依然自我表演式的東城快戰,不過這纔是勇武的西楚霸王,那氣勢哪像被困將死之人,儼然一個睥睨世界的英雄!

各種因素決定了他只能成就一番霸業,而不是帝業!然而站在人性的角度,項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他率真,他坦蕩,不欺詐,他重情重義,具有君子的美好品德與風範,這正是他的君子之風度!成就世人眼裏的“本色英雄”!

準備週日讓學生寫成一篇文章來沉澱一下自己學習《項羽之死》和《鴻門宴》兩篇文章後的收穫。可以從自己對項羽的一些看法,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看司馬遷對項羽態度等等。其實他對項羽也有“客觀”的評價:太史公曰:(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矜: 誇耀。功伐:功勳。 奮:逞弄。謂:以爲。力征:武力征伐。經營:整頓,統治。東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寤:通“悟”。乃: 卻,反。引:援引。這裏有藉口、推託的意思。天亡我:天要使我滅亡。這兩句是項羽自殺前說的話。“豈不……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不……嗎!”反詰句,用否定來表示肯定的語氣。

另外可以補充素材: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對項羽的評價——杜牧、李清照、王安石、毛澤東等人對項羽的評價。可以讓學生思考爲什麼他們對項羽有不同的評價。其實他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態度和他們本人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影響客觀確實不容易,大都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最後把優秀作品貼在牆上供大家學習。

浸潤經典,以日以年,從骨子裏提升彼此素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