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做到這三點,走出原生家庭的"魔咒",走向幸福人生

文/ 鈴蘭

是"教育"還是"傷害"?

小兔有了二寶後,大丫頭不怎麼聽話。有時候煩了,噼啪打一頓。大寶平時很懂事一小姑娘,學習成績也好,嘴也甜,有了弟弟後,跟寶貝一樣的喜歡。我說,小兔你爲什麼要這樣對待女兒。小兔說,沒事,在家裏受點委屈不怕,能讓她更堅強。

我瞪大了眼睛:這是什麼邏輯。

其實不難理解,小兔是我親妹妹,我們出生在同一個家庭,所受到的教育是一樣的。小時候不聽話,父母不會給你講很多道理,巴掌就是道理。雖然被打哭後,很快沒事了。但是那些潛移默化的原生家庭價值觀還是刻畫在了我們的骨頭裏,包括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無論看多少教育孩子的書,剋制不了自己,總是會回到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上來。除了教育方式的複製,還有思維認知,做事的方式,和不正確的自我評價。而這些東西形成了我們的性格,影響着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而傷人的是,傷害你的父母不會以爲他們做錯了,更不會因爲你的反駁而改變自己。還有大多數人,根本從未想過原生家庭對自己現在生活的影響,而且父母根本意識不到他們的言行會對你造成了傷害,因爲他們也是這麼長大的。

"脫離"原生家庭,是爲了成長,而非批判

《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列舉了幾種不良的原生家庭關係模式,其中包括:不稱職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這些關係模式稱爲有毒的關係。

如果我們不從原生家庭走出來,那麼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就可能是:沒辦法相信任何人;感覺自己不值得被人關心;覺得自己永遠都不會成功。而且那些中毒很深的人,毀掉的是終生的幸福。

近幾年來,原生家庭是一個熱詞,似乎自己過得不好的所有原因,都可以歸結於原生家庭。甚至早年在豆瓣上有個很著名的貼吧小組,認爲父母皆禍害。但我也認爲,一旦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幸歸結於原生家庭,那麼也意味着對自己的放棄,放棄了自我成長。

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克博士 ,克雷格˙馬克著作的《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幫助我們剖析了原生冢庭對我們的傷害和影響,並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父母對我們的傷害,脫離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找到解脫的方式,並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不是爲了讓我們批判原生家庭,而是幫助我們找到與原生家庭和解、與自己和解的方法,走上自我成長之路

怎樣才能走出原生家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呢?

在走出原生家庭,我曾努力過很多年,但都失敗了。爲什麼?因爲我的努力放錯了方向。

父親一直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總說傻兒子都比女兒強。即使我成年後,他依然這樣對我說,這讓我很受傷,覺得自己連性別都被否定了。

我試圖改變父親對女孩的刻板印象,讓他知道現在是現代化時代,女孩也能獨立自主了。不是農耕文明時期,家裏需要男孩來做苦力,幫助家裏掙收入。

而每當我反駁他的時候,就會招致他更激烈的對抗,攻擊我,如果我是男孩,那麼家裏會很熱鬧,我不會嫁出去,生的孩子會跟他姓等等。

其他更難聽的話都說過,而我也跟自己較起勁來。遇到任何事情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求助別人,而是自己死扛。還把這份倔強帶到了婚姻裏,並且由此引發親密關係裏的權力鬥爭:"你必須要聽我的",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

這份倔強和獨立並沒有幫助我贏得更多的尊重。反而讓我陷入了更深的無助,做什麼都不成功,讓我陷入了自我懷疑的情緒中。

直到有天看到這本書,才發現,我努力的方向錯了。走出原生家庭的方式,並不是試圖改變父母,而是要學會接納。

首先,學會觀察與父母的關係,以及他們對自己的影響。

想要走出原生家庭,學會自我覺察是第一步。因爲只有你明白了你的情緒、思維模式的源頭,以及行爲的方式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才知道,從哪裏開始去解決問題。

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回憶父母曾經傷害自己的那些過往,承認自己受傷害的事實,劃分清楚屬於各自的責任。

而給父母劃分責任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把所有的罪責都加在父母身上,不是爲了批判,而是爲了放下自己的負擔,放下過去不正確的自我評價,輕鬆上陣,重新找回全新的自信的自我。

第二, 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並進行自我肯定。

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並允許自己表達憤怒的情緒。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子女孝順父母是理所當然的,我也認爲是這樣。即使父母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是對父母的不敬,所以只能壓抑自己。

但長期的壓抑,不僅會讓精神上受到傷害,更會傷及身體。但是學會觀察自己的感受,如實地尊重自己的感受,並表達出來,讓情緒流動,會減輕心理的負擔。

當然,讓我們指着父母的鼻子罵,說你們做錯了,的確很難。一方面是可能會招致父母更激烈的壓制,還有可能是父母無法承受子女的責難,發生一些意外。如果讓自己舒服,需要父母的身體健康做代價,內心善良的孩子即使再恨父母,肯定也做不到這樣。

所以當我們沒有辦法當着自己的父母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時,可以試着把某個物體當作憤怒的對象,對着它吼出想對父母說的話,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可以通過運動、繪畫等方式療愈自己。

讓自己專注於某件事情中,通過事情獲得成就感,讓自己內心充滿喜悅。當然,完全從原生家庭關係的模式中抽離出來,最重要的是提升自我認知。

第三,通過學習提升思維能力,建立新的自我評價系統,跳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一課若不上好,影響的是我們一生的幸福。即使我們得到了很多外在的物質上的東西,但是內心始終會有一個空洞,需要東西去填滿,那這個缺失的東西就是愛,在原生家庭中曾經沒有感受到的愛。

利如缺愛的女孩會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愛,只要有人對她有一點點的關心,她就會緊緊抓住,而且無法正確的評價自己,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位置上,愛得辛苦而且很難得到幸福;還有人會用物質來填滿自己空虛的靈魂,陷入盲目消費的怪圈中;也有人因爲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影響了婚姻,過得不幸福;有人放逐自己的靈魂,隨波逐流,成爲了沒有道德、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壞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脫離原生家庭的"魔咒"呢?我認爲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學習,提升自我認知能力,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並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

除了幾種特別嚴重的有毒原生家庭,比如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等特別嚴重的家庭傷害需要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其他的,只要自己能意識到,並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也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找到我們受傷的原因之後,帶着問題來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有助於幫助我們梳理與父母的關係。

比如通過閱讀《原生家庭》,讓我明白了,我是女孩那並不是我的錯,而是我父親的偏見,我無須爲他的錯誤評價負責。而他對女孩的負面評價,也並不妨礙我是個上進的人,積極生活的人,他的評價對我的生活沒有任何的影響。

而且讓我明白了,之所以他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爲他的思維侷限,這和他愛不愛我沒有關係。站在家長的角度,他已經爲我盡到了養育我長大的責任。現在我已經成年,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也有能力讓自己過得很好,他對我的評價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現在也就談不上傷害了。

我以前的努力,上進,是爲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來得到父親的肯定。讓他承認女孩不比男孩差。而就是這樣的思想,讓我過得很辛苦,我處處抱着跟男性競爭的意識生活,對所有的男性抱有敵意,包括我自己的兒子。這樣的想法讓我過得很累,而且進步緩慢。

但是幾個月的閱讀下來,這種思維在轉變。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能力爲自己負起所有的責任,包括我的情緒。我的成長是爲了讓自己受益,而不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肯定,更無須得到父親的肯定。當思維轉變爲學習成長是自我的需要後,學習的動力更足了,而且理解能力更深刻,學習起來也更愉悅。

這時候,我發現,原生家庭這一課我已經可以畢業了。因爲我的內心已經強大到可以爲自己負起一切的責任,而不去怪罪於他人。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但是可以掌控我們的選擇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可以掌控自己的選擇。《原生家庭》書中的結尾有句許很有意思:"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既聰明,又不費吹灰之力的選擇。這句話來自電影《戰爭遊戲》。

在電影中,美國政府的一臺計算機被人編寫了程序,即將啓動一場全球性的核戰爭,在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法改變程序的時候,計算機停了下來,退出了遊戲。

這個故事的啓示是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應該長大了,無須去父母那裏尋求肯定,得到他們的評價和讚賞。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也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如果我們試圖改變有毒的父母關係,但這多半是徒勞的。有句話說:"改變自己的人是聖人,改變他人的人是神經病。"

所以,想要得到愛,先學會放手。盡一切的努力滋養自己,把關注放回自己身上,接納事實,修煉自己,爲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