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這些“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你是願意看一篇用正常字體排版的文章,還是想看一篇字體模糊的文章?幾乎可以肯定你會選擇前者,但事實是,當頁面文本稍有模糊,或是字體略微有些難以辨認時,人們能更好地回憶起文章內容。課堂教學大綱是應該緊跟教科書中的5章內容,分毫不差還是課程最好與書本有一些區別?事實證明,當教學大綱的編排順序不同於課本內容時,學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課程的主旨,就需要把不一樣的東西對應起來,這可以讓他們更好的回憶課程內容。另外一個讓人意外的例子是,當一段文字中有單詞缺少字母,需要讀者自己補齊時,閱讀速度就會放慢,但記憶會更牢固。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改變正常的表達形式會帶來困難——干擾了學習的流暢性——但這種困難會讓學習者更努力地構建一種合理的解讀,多下的那番功夫加強了人們對資料的理解與學習效果,當然困難不能難得離譜。

嘗試解答一道題目或是解決一個問題,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決方案出現,這種行爲被稱爲“生成”。即使是拿熟悉的資料來考你,就算是簡單的填空,也可以強化你對資料的記憶,增強你在以後回憶他們的能力。在測驗中,想出一個答案要比從多個選項中選擇一個答案更有利於學習。強迫自己寫一篇短文,還會讓資料被記得更牢固。克服這類小困難是主動學習的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學生們進行的是更高層次的思考任務,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識。

當你要回答某個新題目,或者要爲新問題拿出解決方案時,生成能力對學習的幫助會更加明顯。一種解釋是,當你想方設法尋找答案,從記憶中檢索相關知識的時候,在得到答案、填補知識空白之前,你會先強化大腦中到這部分空白的檢索路徑,當努力填補完這部分空白後,你便在頭腦中建立起了到新知事的聯繫。如被問到得克薩斯州首府的名字時,你會苦苦思索這個問題,會絞盡腦汁的考慮可能帶來啓發的線索。你可能會產生一種求知慾,甚至會因爲覺得被難住了而感到沮喪,並且強烈的意識到自己的知識並不完善,存在空白。這樣一來你在看到答案後便會有惑然開朗的感覺。爲解決一個問題而進行的嘗試,雖然會有失敗,但這樣做卻能刺激你在發現正確答案後對其進行深度處理,爲答案的編碼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這是坐等答案送上門所沒有的效果。解決一個問題,總要好過記住一個問題的答案。嘗試一種解決方法但得出了錯誤的答案,也是要好於不去嘗試的。

花幾分鐘複習一下,從一段經歷中(或是最近的一堂課上)學到了什麼,再拿一些問題考考自己,這種活動被稱作“反思”。在完成一節課或一次閱讀作業後,你可以問問自己課程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哪些是相關的例子?如何把這些內容和我的已知聯繫起來?在練習過新知識或新技能後,你可以問自己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還可以做得更好,要想進一步精通,我需要做些什麼,或者下次我用什麼方法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

反思涉及我們以前討論過的數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學習。這裏包括檢索(回憶最近學到的知識),細化(例如把新知識和已知聯繫起來),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話重述核心觀點,或是在心裏、在行動上演練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現在流行一種名叫“以寫促學”的反思形式,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寫一篇作文來反思最近一堂課的主旨。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話表達主要觀點,並把他們和課堂涉及的其他概念聯繫起來,聯繫課外的內容也可以。(如“學習小結”作業)

實驗證明,那些用自己的話撰寫文章的學生得分要遠高於那些只抄錄幻燈片中的重點觀點與例子的學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