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學了那麼多知識,卻還是教育不好我的孩子?

前幾天有個爸爸問我:有沒有一些好的有用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的理念介紹給他,他學了好幾個感覺作用都不大,都沒解決了孩子的問題,兩年多了孩子還依舊休學在家。也有許多家長私下請教我:感覺學了很多,道理說起來都懂,可依然還是幫不到孩子,不知道怎樣去支持到孩子?……類似的問題很多,在跟他們討論的過程中,我驚奇地發現這些家長他們本身的安全感和價值感都不足,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的人格都不太完整。我這裏說的完整的人格,它包含三個方面:歸屬感、價值感和在未知的領域做自己,

下面我就這三個方面說說家長完整人格對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第一、歸屬感,也稱隸屬感,它裏面最重要的是安全感。當孩子休學在家時,安全感不足的父母感到天都要塌了,孩子完了,自己完了,這個家完了。如此崩潰的父母,又怎能正確面對孩子的休學,又怎能正確引領孩子,又怎能跟孩子一起就休學的問題認真探討,找出問題的癥結,去突破去解決呢。

其實作爲父母的我們,誰也保證不了孩子以後不再碰到逾越不了的鴻溝,那我們就跟孩子一起去面對休學,爲孩子以後人生積累克服困難的底氣和經驗,讓孩子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不是去怨孩子、怨配偶。在幫助孩子走出人生低谷時,就要一步步給足孩子成就感,讓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這就是我要談得第二個人格因素——價值感。

第二、價值感,父母要想給到孩子價值感,就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想要有一雙發現價值的眼睛,我們首先要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或父母),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一個自身擁有充足的價值感、能看見孩子的媽媽。一個被看見的孩子就是被這個世界祝福了的孩子,一個沒被看見的孩子就是被這個世界詛咒了的孩子,他的成長會大打折扣。那怎麼就算看見孩子了呢?因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不斷的要得到外界對他的肯定,這種肯定,就是對孩子價值感的確定,對他內在人格的形成有極大的幫助。一個足夠好的媽媽還是一個很好的容器,她能夠很好的接住孩子丟給他的各種情緒和成長的煩惱,然後把這些情緒化解後反哺給孩子。而不是當孩子把一些不好的情緒扔給媽媽時,媽媽消化不了,反而激起了媽媽更壞的情緒,媽媽就把這些不知是孩子的情緒還是她自己的情緒一股腦的全砸給了孩子,大家想想幼小的孩子如何能夠承受得起,孩子怎麼能有了價值感。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能夠很好的區分出哪些是孩子投射給她的情緒,那些是她自己的情緒和創傷,這個時候她就不會把自己對生活的無奈和對童年的陰影,跟孩子激活起她現在的情緒混在一起,再回傳給孩子。孩子在這種父母呵護下,就可健康的成長,他就會成爲一個被祝福的孩子。

第三、在未知領域做自己。

在未知領域做自己,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就是在未知領域成爲一個有立場的,有信念,有眼光、有使命的這樣的一個合格生命體。親愛的朋友,別說在未知領域,在日常的生活中你做到自己了嗎?你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見解嗎?在別人情緒的驚濤駭浪中,你能夠立得住、站得穩嗎?其實人這一輩子把自己照顧好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很多人老想着把別人照顧好,把自己犧牲掉,覺得自己不是很重要,但是在這一刻我想請你停下來,認真的去想一想,如果你自己都沒有把自己照顧好,你哪有能力把別人照顧好呢?因爲把別人照顧好,它是需要能量的。沒有能量的傳遞,你把別人照顧好,其實也只是說說而已,是不是?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要清晰,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照顧好,它纔有可能把別人照顧好。那麼把自己照顧好,很顯然不是單純的,只是讓自己別餓着,別凍着,別老是遇到一些危險,把自己照顧好很顯然還包含有另外一個緯度的東西。比方說:內在的輕鬆喜悅,快樂幸福,坦然接納,釋懷、包容、給予等等,這些內在的素養,如果說你們沒把它真正的照顧好,事實上這種的堵塞很有可能就讓我們的生命變得不再飽滿。所以說歸屬感、價值感、在來知領域可以做自己其實是個不容易的事情。因爲我們從小到大接受到的訓練,就是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而聽話懂事就是要把自己的感知認知或者是感官全部要關閉掉,然後聽從別人的指令,聽從別人的意願,然後去順從別人,你才能夠成爲別人眼睛裏聽話懂事的孩子,所以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慢慢的我們就沒有自己了,那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爲這樣的沒有自我的人嗎?不想,對不對。所以就從我們自己開始去重新整合我們自己的人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做自己,才能夠有能量,才能照亮自己,照亮孩子,照亮我們身邊的人。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用到孩子身上,要不你學再多的知識,也都會因你的人格不完整而漏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