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你是愿意看一篇用正常字体排版的文章,还是想看一篇字体模糊的文章?几乎可以肯定你会选择前者,但事实是,当页面文本稍有模糊,或是字体略微有些难以辨认时,人们能更好地回忆起文章内容。课堂教学大纲是应该紧跟教科书中的5章内容,分毫不差还是课程最好与书本有一些区别?事实证明,当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课程的主旨,就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回忆课程内容。另外一个让人意外的例子是,当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需要读者自己补齐时,阅读速度就会放慢,但记忆会更牢固。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改变正常的表达形式会带来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多下的那番功夫加强了人们对资料的理解与学习效果,当然困难不能难得离谱。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即使是拿熟悉的资料来考你,就算是简单的填空,也可以强化你对资料的记忆,增强你在以后回忆他们的能力。在测验中,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还会让资料被记得更牢固。克服这类小困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们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思考任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识。

当你要回答某个新题目,或者要为新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时,生成能力对学习的帮助会更加明显。一种解释是,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在得到答案、填补知识空白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到新知事的联系。如被问到得克萨斯州首府的名字时,你会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会绞尽脑汁的考虑可能带来启发的线索。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求知欲,甚至会因为觉得被难住了而感到沮丧,并且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并不完善,存在空白。这样一来你在看到答案后便会有惑然开朗的感觉。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虽然会有失败,但这样做却能刺激你在发现正确答案后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为答案的编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坐等答案送上门所没有的效果。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花几分钟复习一下,从一段经历中(或是最近的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再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这种活动被称作“反思”。在完成一节课或一次阅读作业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哪些是相关的例子?如何把这些内容和我的已知联系起来?在练习过新知识或新技能后,你可以问自己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要想进一步精通,我需要做些什么,或者下次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反思涉及我们以前讨论过的数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这里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现在流行一种名叫“以写促学”的反思形式,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来反思最近一堂课的主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主要观点,并把他们和课堂涉及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联系课外的内容也可以。(如“学习小结”作业)

实验证明,那些用自己的话撰写文章的学生得分要远高于那些只抄录幻灯片中的重点观点与例子的学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