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前言:前几篇写的文章用一句话概括:要了解你自己,要勇敢做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我呸!那怎么会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自己”呢?

    如果我都不了解我自己,谁还能了解我呢?人们总会对自己的关注度比对别人的关注度更高,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聚光灯永远都打在自己身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不同的家庭背景,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旁人怎么能够更懂你呢?

    即使我们有某段相同的经历,比如上学的经历,虽然大家都是上课、下学回家做作业,但这只是表面,内心深处别人是看不到的,自己能随时随地洞悉自己的内心,分析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理由。通俗地讲,知人知面不知心,虽然你知道我的面,但是只有我才知道自己的心,因此我更了解我自己。

    但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当自己不高兴用牙齿咬住一支笔,这是一个微笑的表情,会倾向认为自己是开心的,心情会有所提升。

    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只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表情、生理状态去推测自己的内心状态。

    我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的是,当你专注于你所做的事情的时候,你通常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见的是细节而不是宏观的大局。

    例如,你现在在干嘛?我正在写作业,而旁人会说:你在学习知识,正在训练你的思维,正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当具体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自己更多地是关注于当下的行为,要完成你的行为就必然更多地关注事情或者行为的细节,而不是全局。而旁观者由于没有做事,他所需要做的,只是观察你而已。这个时候,旁观者就能更多地给出一些全面的、更加有高度的想法来解释你现在的状态。

    我们或多或少有点自我中心,也就是聚光灯效应:我所看到的,我所听到的,我所想到的,也应该是别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我的世界就是别人的世界。

    一个宿舍6个人,你问他们,自己在这个宿舍打扫卫生贡献了百分之多少?你会发现这个数字加起来一定超过100%。因为即使某一个人很少打扫卫生,到在他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原来打扫过一两次的卫生,而这个场景是如此地深刻,所以会觉得当时花了不少时间和劳动。而他人做了多少,看不见,更不会体会他人的付出。这时候就会低估他人的贡献,而高估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不仅会夸大我们的贡献,也会夸大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在抱怨,为什么这种发霉事又落在我的头上?为什么我不受大家的欢迎?为什么我的考试又考砸了?这些失败和挫折,对自己而言都是有特别的原因,但在旁观者眼中看到你各种原因背后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所以说旁人通常能给出更好的建议,而不是你自己。


    鸡汤喝多了,人就有点神经。道理明白的太多,人就傻掉了,道理和道理之间是犯冲的。上一篇的观点,不要在意旁人的眼光,勇敢做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这篇的观点却是我们并不了解自己,需要听从旁人的建议。人嘴两张皮,咋说都有理。那么当我们遇到选择的时候,应该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旁人的建议呢?

    像我这样的人道理都懂,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谈到人生实践就有些害羞了。世界是平衡的,只要有一个道理,就一定存在着相反的道理。道理不是用来说的,不是用来劝诫别人的,而是用来实践的。

      以上,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