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前言:前幾篇寫的文章用一句話概括:要了解你自己,要勇敢做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我呸!那怎麼會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自己”呢?

    如果我都不瞭解我自己,誰還能瞭解我呢?人們總會對自己的關注度比對別人的關注度更高,因爲無論在什麼地方,聚光燈永遠都打在自己身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不同的家庭背景,一路走來所經歷的酸甜苦辣,旁人怎麼能夠更懂你呢?

    即使我們有某段相同的經歷,比如上學的經歷,雖然大家都是上課、下學回家做作業,但這只是表面,內心深處別人是看不到的,自己能隨時隨地洞悉自己的內心,分析自己行動的動機和理由。通俗地講,知人知面不知心,雖然你知道我的面,但是隻有我才知道自己的心,因此我更瞭解我自己。

    但不幸的是,我們並不真正瞭解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當自己不高興用牙齒咬住一支筆,這是一個微笑的表情,會傾向認爲自己是開心的,心情會有所提升。

    我們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瞭解自己,事實上我們只是通過觀察自己的表情、生理狀態去推測自己的內心狀態。

    我們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說的是,當你專注於你所做的事情的時候,你通常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看見的是細節而不是宏觀的大局。

    例如,你現在在幹嘛?我正在寫作業,而旁人會說:你在學習知識,正在訓練你的思維,正在提升自己的能力。當具體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自己更多地是關注於當下的行爲,要完成你的行爲就必然更多地關注事情或者行爲的細節,而不是全局。而旁觀者由於沒有做事,他所需要做的,只是觀察你而已。這個時候,旁觀者就能更多地給出一些全面的、更加有高度的想法來解釋你現在的狀態。

    我們或多或少有點自我中心,也就是聚光燈效應:我所看到的,我所聽到的,我所想到的,也應該是別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我的世界就是別人的世界。

    一個宿舍6個人,你問他們,自己在這個宿舍打掃衛生貢獻了百分之多少?你會發現這個數字加起來一定超過100%。因爲即使某一個人很少打掃衛生,到在他的腦海裏會浮現出原來打掃過一兩次的衛生,而這個場景是如此地深刻,所以會覺得當時花了不少時間和勞動。而他人做了多少,看不見,更不會體會他人的付出。這時候就會低估他人的貢獻,而高估自己的貢獻。因此我們不僅會誇大我們的貢獻,也會誇大我們的感受。

    當我們在抱怨,爲什麼這種發黴事又落在我的頭上?爲什麼我不受大家的歡迎?爲什麼我的考試又考砸了?這些失敗和挫折,對自己而言都是有特別的原因,但在旁觀者眼中看到你各種原因背後有着相同的行爲模式。所以說旁人通常能給出更好的建議,而不是你自己。


    雞湯喝多了,人就有點神經。道理明白的太多,人就傻掉了,道理和道理之間是犯衝的。上一篇的觀點,不要在意旁人的眼光,勇敢做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這篇的觀點卻是我們並不瞭解自己,需要聽從旁人的建議。人嘴兩張皮,咋說都有理。那麼當我們遇到選擇的時候,應該是聽從自己的內心,還是旁人的建議呢?

    像我這樣的人道理都懂,說起來頭頭是道,但談到人生實踐就有些害羞了。世界是平衡的,只要有一個道理,就一定存在着相反的道理。道理不是用來說的,不是用來勸誡別人的,而是用來實踐的。

      以上,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