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這本書的作者叫作約翰·科爾曼。他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被人們稱作是英國“最懂青少年的人。”

爲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家長們覺得很困難?甚至有很多人認爲,那是人生當中最難度過的一個階段。

首先,我們能看到他看得見的變化。什麼是孩子看得見的變化呢?比如說,他的身體明顯發生了變化,他的情緒、他的社交,還有他的學習。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學習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社交變得越來越複雜,情緒變得越來越起伏不定,身體也發生快速的變化。但是,除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之外,我們應該更多關注的,是那些看不見的變化。

首先,青春期這幾年大腦的變化,是人生當中變化最快的第二個階段。大腦變化最快的是人剛出生的前三年,其次,就是青春期的時候。青春期的時候,大腦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哪兒呢?簡單點講,有三個重要的位置。

第一個,是前額葉皮質。它是孩子產生邏輯、理智、創意、控制情緒的地方,就是更接近於人性的這一部分。第二個,是杏仁核。這時,它也在快速地發展。杏仁核就是自我保護,“打”或者“逃”,讓人變得很激動,即更接近於動物性的那一部分。第三個,是海馬體。與學習有關的部分,是由海馬體這個地方掌控的。

當他的杏仁核發展的速度要優於前額葉皮質時,這個孩子就容易出現危險的行爲。“有些青少年不事先思考,不考慮其行爲後果。因爲此時大腦中與快樂和激勵相關的部分,比大腦中與思考和推理相關的區域功能更強大。”就是杏仁核的那部分太強大了,所以導致有時候,他不顧後果地去做一些事情。

而如果一個孩子承受過大的壓力,他的海馬體就會受損。海馬體長期受損,會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而過大的壓力,還會導致他的前額葉皮質發展緩慢,杏仁核的發展變得更快。所以,在一個家裏,如果父母經常用暴力的方法對待孩子,或者用過度嘮叨的方法對待孩子,你就會發現,這孩子會變得特別暴躁。這個暴躁的感覺,是有它的生理依據的。這是由於他的杏仁核被你不斷地刺激而影響的。

除了大腦的變化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在孩子體內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那就是激素。在青春期的時候,第一類發生巨大改變的激素,是性激素。

其次,就是皮質醇和血清素。皮質醇是讓你感受到壓力的部分,血清素是讓你感受到壓力放緩的部分。在一個孩子身上,他的皮質醇和血清素的分泌會突然增加,忽上忽下,這就是青少年爲什麼會搖擺不定的原因。他的情緒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因爲他體內激素在發生改變。另外,還有一個快樂激素叫多巴胺。我們現在到了中年以後,就會發現,你很難爲一個事特別興奮。你得到一個東西,高興得不得了,能跳起來,小孩子可以。小孩子爲什麼得到一個小小的獎勵,就會高興得不得了?因爲他體內的多巴胺的分泌量也比我們大。

這些就是我們要理解的,青少年跟大人生理層面的不一樣,一個是來自大腦的結構,一個是來自於激素的變化。


所以,我們會看到,青少年觀點很複雜,這是他的第一個特點。他一會兒覺得自己特別厲害,一會兒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他一會兒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一會兒覺得生活虛無縹緲,他的情緒轉化很快。第二個,是情緒容易走極端。另外,他的分寸感比較弱。他在努力地嘗試走進成年人的世界,他在努力地適應整個社會的變化,但是他把握不好那個度。這個度的把握既需要經驗,也需要體內激素的穩定。

總體來講,青春期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個,是內心矛盾搖擺不定。

第二個,是他對自己的形象很難滿意。

第三個,可能大家會有體會,叫作有時候見到父母就會生氣。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只要跟父母在一塊兒喫飯,好端端地就覺得,爸爸喫飯這個樣子實在是太難看了,這吧唧嘴受不了。小時候從來不會——在進入青春期以前,他對於父母的這些行爲不會有任何反應,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有一種憤怒的情緒。他覺得,你能不能別這樣?你就算簡單地問他一個問題,他也會覺得——你不要煩我。他們見到父母就會容易產生生氣的感覺。

第四個,他非常以自我爲中心。他想問題、思考問題更多的都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他把自己的愛好當作全世界的愛好;他把自己的偶像當作全世界人的偶像。他覺得,你們都應該喜歡這些人,但是沒想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偶像是誰。

第五個,他特別在意個人的隱私。有些事如果在10歲以前,或者再更小一點的時候,他會無所謂,讓大家拿出來講。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他不願意了。

第六個,情緒和人際關係多變。你會發現,他一會兒跟這幾個孩子好了,過兩天鬧掰了,又跟那幾個孩子好了。另外,他的情緒起伏不定。

青春期會延續到什麼時候?通常來講,基本上要到25歲。在25歲以前,這個人的大腦還沒有停止發育。然後他還經常會產生控制不住情緒的這種憤怒的情況,這是青春期的一個基本生理變化的概況。


那麼,作者說,其實你要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不願意跟你溝通。他會跟你說,他會交流,但是,記住這麼幾點。

第一,他不總在你選的時間裏跟你交流。不能說你隨時想交流,他就願意配合你。因爲他長大了,沒那麼配合了。所以,他會跟你交流,但不是在你選的時間。第二,他會跟你交流,但是他不會談論他認爲的隱私——他隱私的範疇變大了,所以他不願意談論這個。第三,他會跟你交流,但是不能用審訊的態度——我們過去經常會從上而下地跟他說話,覺得好像你都應該告訴我,但他對這種審訊的態度變得很敏感。第四,他會跟你交流,但是如果你表現得很忙,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經常被打擾的狀況下,他是不願意說的。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對父母是有非常強烈的依戀。他很需要得到父母的幫助,儘管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他在不斷地遠離這個家。


那麼,接下來我們說,作者在書中給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叫作解碼青春期的五個關鍵點(STAGE)。

他說,這五個要素是我們跟青春期的孩子說溝通,交流感情最重要的五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父母的重要性。你首先得知道,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體現在哪兒呢?埃裏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心理學的現象,叫作消極認同。

什麼叫消極認同?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喜歡跟你反着說,特別喜歡跟你擡槓,特別喜歡錶現得很叛逆,不同意你的觀點等等。這是一種消極認同。

他爲什麼非得跟父母不一樣呢?因爲他希望能夠像父母一樣可以有主張,成爲一個大人。所以,這個消極認同的過程,就是他要獨立,他在做一些準備。他在爲自己的人生獨立,成爲一個成年人在做準備。他的方法是我就要挑你的毛病,我就要跟你對着幹,我就要說跟你不一樣的話。

父母對於青春期孩子的作用其實是很重要的。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孩子需要從你這兒得到大量的認同,孩子需要跟你不斷地互動,去找到生活的邊界,去知道一個成年人到底應該怎麼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但是,父母被孩子傷了心,父母會覺得,我覺得他不理我,我覺得他不喜歡我,他反正馬上就要走了。算了,我們做好準備了,我們倆打算做空巢老人了。

當你用這樣的態度去主動地遠離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感覺到不安全。而這種不安全會增加他的消極認同。所以,他會更加叛逆,他會更願意挑釁你。這種挑釁和叛逆,其實代表着你得看到你家的牆紙破了,而這個看似不重要的牆紙破了,你要趕緊來修復,這是咱們家的牆紙。這就是第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你得知道,父母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什麼呢?簡單地講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溫暖、養育和愛。你給他家,讓他找到家裏的溫暖、歸屬感。第二個,穩定性。孩子的頭腦當中,每天是翻天覆地的。他在青春期的時候是不穩定的,就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起伏很大。他在學校裏邊,有大量的人際關係的變化、學業成績的挑戰。他面臨的是一個瘋狂的世界,但是回到家裏邊是穩定的。家裏給他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第三個,遇到困難時的支持。別看他那麼囂張,別看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但是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幫到他的依然是父母。第四個,對青少年重要性的認可。你得支持他、關注他,讓他感受到父母知道他在成長,知道他所面臨的困難。第五個,安排和界限。因爲青少年的情緒像坐過山車嘛。所以,他有時候會突破界限。

你想,如果一個人在青少年的時候,做了一件危險的事情突破了界限,那很有可能會造成終身的傷害。可能這一輩子都會爲此去付出代價。所以,我們作爲成年人,需要給他做出安排和一定的界限。

第六個,從健康行爲到衝突管理的榜樣。父母要能夠成爲孩子的榜樣。

第七個,一個支持大腦健康發展的環境。你瞭解了孩子的大腦到底是怎麼發育的,那麼你給他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能夠更快地發展出他的前額葉皮質。

如果他的前額葉皮質的發展,比他的杏仁核發展來得快,那這個孩子,就會比較平穩地度過青春期。

這裏最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你就知道,給孩子愛、溫暖和低壓力的環境,會讓孩子更容易發展出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他會更有創意、更靈活地去對待生活當中的挑戰。這是第一個原則,父母的重要性。

第二個原則,叫作雙向溝通。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容易變成單向溝通。比如說,盤問、嘮叨、只說不聽。很多家長特別喜歡追在孩子屁股後面不停地嘮叨。這種不停地嘮叨,基本上是不允許孩子說話的,或者孩子也沒什麼興趣跟你說話,他悶頭不說,你就一直說。很多父親對孩子大喊大叫,或者擺出父親的那副尊嚴,父親很高高在上地訓他。你發現,這些溝通都是單向的,這些溝通都是隻有從父母到孩子。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說話了。很多父母除了盤問、嘮叨、講道理之外,沒有學會雙向溝通。雙向溝通需要的是提問,需要的是傾聽,需要的是能夠表示同理心,能夠反映他的情感。這是雙向溝通的一個基本技能。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他的大腦當中會出現一個“權力關係過濾器”。什麼叫“權力關係過濾器”呢?比如說,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你問他:“怎麼樣,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這時候沒有“過濾器”,所以孩子就會跟你講,在學校裏邊挺好的,或者怎麼怎麼樣。這是一句很正常的提問。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比如初二、初三,或者高中,他學業壓力很重的時候,父母再問說:“怎麼樣,作業做了嗎,在學校裏感覺怎麼樣?”孩子頭腦當中會出現一個“權力關係過濾器”。他認爲,你這種話代表着你在我上面,你這種話代表着你又想控制我,你想管着我的生活。這個“過濾器”只要一出現,所有的這種話被過濾掉,他不理你,不說話了。他不是小時候那個願意圍着媽媽,去講學校裏發生什麼事的小孩子了。他希望你跟他平等地對話,而不是用這種盤問的方法,用這種自上而下的提問方式。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青少年的孩子的溝通能力有待發展。他掌握的詞彙量有限,他會說的這種句式、句型也有限。他沒面對過那麼多複雜的需要溝通的狀況。所以,他就會覺得,大人怎麼都那麼能說,我們小孩子不會說。所以,他要麼就憋着不說,要麼就發脾氣。

這裏要有一個過程,我們也得教會我們的孩子怎麼用《非暴力溝通》,或者怎麼用《關鍵對話》書裏的方法。這些書除了大人可以聽之外,小孩子也可以聽一下。

那麼,如何提升我們雙向溝通的能力呢?第一,父母要學會多用非語言交流。比如說,擁抱,跟孩子有一些肢體上的接觸。如果是媽媽的話,讓孩子挽着你的胳膊。肢體的接觸會帶來情感上的拉近。再比如,用眼神關注他。

第二,情緒不對的時候暫緩談話。如果你看到他今天狀態不對,就別去拱火,別去提這個茬。等他情緒好的時候咱們再談。

第三,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避免指責和評判。這個方法我們在《非暴力溝通》裏講了很多了。大家有機會,可以把那本書完整地多聽幾遍。它教大家怎麼樣去表達感受,而不是指責。

溝通時,多說我,少說你,以“你”作爲開頭來表達你對對方的感覺時,基本上都是指責。你會覺得,你讓我怎麼怎麼樣。但如果你換成“我”呢?你可以說:我感到有點失落,我感到有點難過,我感到心裏不開心,或者我感到有點擔心。

你看,這裏指責的意味就淡了。你可以表達出你的感受來,這就是我們說“非暴力溝通”的一些小技巧。

還有一個,就是作爲成年人,我們應該學會非常重要的一個武器就是幽默。能夠減少煩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笑一下。你能夠有辦法逗着全家都笑一下,幽默感一出來,就放鬆了。

還有一個技能就是傾聽。我們在《可複製的領導力》那本書裏專門講過傾聽。你怎麼提問,怎麼反映情感。

什麼叫反映情感呢?就是孩子很煩躁的時候,你說“我能夠理解你很煩,我能夠看出來你心情不好,我知道你這會兒有點沮喪,我知道這件事情讓你很憤怒”。你看,這就叫反映情感。

當你能夠準確地說出對方此刻的情緒時,他的情緒水平就會下降,他會一步一步地迴歸正常。他只要說:“嗯,是,我就是這樣。

你看,他只要說“是”,他只要點頭,他的情緒水平就會下降。而我們很多父母的說法不是這樣。我們的辦法是你憑什麼生氣?這沮喪不是正常的嗎?你沒考好,你怪誰?你看,當我們說這樣的話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承認他的態度,我們根本不承認他有沮喪的權利。這時候,孩子就會更加痛苦。

所以,我們每天看到社會新聞那麼多父母跟孩子吵架,最後釀成悲劇的事,就在於,這最基本的溝通技能。我們很多父母根本沒有掌握。導致的結果,就是父母覺得自己很委屈——我一心都在幫助你,我在努力地想要解決你的問題;另一面,孩子又會非常受傷。所以,方法很重要。這是第二個技能叫作雙向溝通。

第三個原則,叫作權威。權威式教養這個概念,我們曾經在《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裏講過。書裏講述的是關於育兒的經濟學。那本書裏說,最高級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權威式教養,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有權威的。但是,父母的權威是來自於價值觀,父母不是用暴力、用物質、用誘惑,或者恐嚇的方式來建立權威。父母的權威不來自於誘惑、要挾、恐嚇,但是孩子願意接納父母的價值觀,孩子願意被父母的價值觀所引領,這個叫作權威式教養。

權威式教養的特點用三個詞來形容:溫和、慈愛、堅定。假如你忽略了慈愛,你只有堅定,那這個父母可能有點太兇了。假如你缺乏了堅定,你只有慈愛,那可能會有點放縱。所以,溫和、慈愛、堅定,是權威式教養的三個關鍵詞。

各位,要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這是相當需要修煉的一件事。父母自己的心理狀態是不是成熟?父母是一個長大的人,還是說父母也只是“青春期延後了幾年”?這是有明顯的區別的。

有時候,父母根本就摟不住自己的脾氣。很多父母會說,“課聽了很多了,我也知道很多道理了,但是到那個時候我就控制不住”。講這種話對於你的改變沒有任何作用。你應該反思的是:我爲什麼控制不住?我都長這麼大了,我都30多歲、40多歲了,我爲什麼還會控制不住情緒?你需要讓自己變得更加穩定,你才真的能夠做到溫和、慈愛和堅定。而你總是強調說,“我聽了也沒用,我就是控制不住”。你是放縱自己。你連自己都放縱,你怎麼能夠管好你的孩子?

作爲一個權威式教養的人,應對青春期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你要接納青少年的個人需求。你得理解他,他馬上就要是一個成年人了。他正在過渡期。其次,讓青少年感覺到被重視和被尊重。接着,設定嚴格的界限——雖然你現在身體已經長得這麼大了,雖然你個子比我還要高了,但是我依然是你的監護人。你是咱們這個家的孩子。所以,你需要遵守咱們家的一些規矩。這個界限一定要設定清楚。第四個,明確表達對孩子的行爲和成就的期望。孩子如果不知道父母對他有什麼樣的期望,或者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會有什麼樣的價值,將來能夠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會很迷茫。他不知道朝哪個地方發展。所以,你可以向他表達對他的期望,你希望他將來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希望你是一個正直的人、正派的人,我希望你是一個心中有別人的人,能夠遵守社會的規範的人,能夠爲這個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大家需要的人。這是我們說,作爲權威式教養,你需要跟孩子去溝通的部分。你既要有迴應性,又要有要求性。

另外,父母兩個人應該保持一致性,至少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你們的觀點可能會不一樣,興趣愛好可能會不一樣,你們倆的感情是一回事,但是你們在教養孩子這件事情上,應該達成一致。你們希望孩子遵守什麼樣的規範,希望孩子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一點我覺得,是相對比較容易達成一致的。

哪怕在跟孩子對抗的過程當中,請家長記住,我們不追求贏。如果我們在家裏產生了一個輸贏的概念——這次是爸爸贏了,下次是你贏了這樣的狀況,這叫權力爭奪。這種權力爭奪會使得這個家天天充滿了火藥味。

耐心是很重要的。我們跟孩子之間的溝通無所謂誰輸誰贏。這一次,這個邊界沒有守住,他突破了。那好,你對他表達了失望,承擔完了後果之後,你可以繼續對他表示信任。那麼,下一次咱們繼續。

我們很多父母經常說“如果你再讓我失望,我就再也不相信你了”,這種話千萬不要輕易說。你真的能夠再也不相信你的孩子嗎?你就算再也不相信他,對他有什麼好處呢,或者你能做什麼呢?你真的就不管他了嗎?所以,千萬不要說這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你的威脅,可能讓他在這次把數學補上來了,但可能毀了他今後對數學的興趣。而且,他從你身上所學會的溝通方法就是要挾。反過來,你發現,他經常會要挾你。因爲你對他是要挾的手法。他也會用要挾的手法來對待你。所以,你們倆就成了輸和贏的這種關係,這不叫作權威式的教養。這就是恐嚇、威脅、懲罰。這裏有一些建議。

首先,你要懂得你的原則,你可以堅持到底,但對孩子的愛、尊重和信任,是永遠要堅持下去的。

然後,一次只專注於一個立場。你你指出他好多個毛病,需要你同時改,這很難。一次專注於一個立場,慢慢推進。

第三,用建議來替代要求。

第四,鼓勵孩子的成年人行爲。孩子願意承擔責任,他願意分擔家務,他願意爲別人做一些妥協,他願意放棄自己的一些利益去照顧他人,這叫成年人的行爲。他做出成年人行爲,對他表示感謝,表達出自己的欣慰。

第五,學會指導而非束縛。如果你想要束縛的方法對待青春期孩子,沒機會了。學會用指導的方法,讓孩子把家裏的這些規矩、父母的價值觀內化。

第四個很重要的原則,叫作代溝。爲什麼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會出現代溝呢?這裏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原因。

第一個,是時代變了。你想想看,咱們小時候是看電視長大的,他們現在就不看電視,整天看手機。我們過去的所有新聞,都是來自於官方媒體,現在的新聞,大部分來自於網絡的消息。

所以,這是我們說,時代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個是沒辦法的,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第二個,是人生階段也不同。就算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和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他的觀點、看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人生階段帶來了代溝。

第三個,特別有意思叫作善忘。一個人長大了以後,你就發現,他把自己青春期的時候有多糟糕這事給忘了。他把自己過去有多憤怒、有多離經叛道這種事忘光光了。家長覺得,自己好像沒經歷過青春期一樣。

現在的小孩,無往不在監控之中。有手機、手錶、電話,到處都有攝像頭,孩子被監控得死死的。但是,家長善忘,忘記自己的青少年了,所以產生了代溝。好像我們生下來就這麼成熟似的。

第四個,就是家長在孩子長大以後變得過於挑剔。家長心中的那個“原始人”在不斷地起作用,就整天在挑孩子的這個問題,那個問題——雖然你這個很好,但是那個不行。這個能挑到什麼時候?大概孩子50歲,這父母只要在,還在挑,他一定會不斷地挑孩子的毛病。

這四個原因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結果就是孩子沒話好說,不願意聊天。

那怎麼破除它?第一,你得意識到時間的流逝。第二個,就是你願意傾聽,願意多聽聽孩子講他們的事。還有一招,叫作回憶自己的青春期。在我們領導力的課堂上,叫作放大公開象限。因爲孩子從生下來,他看到你就是一個成年人。他覺得,你可能這一輩子都這樣吧,他不知道你小時候是什麼樣。所以,你跟他講你小時候的狀況,出過的糗事,有過什麼樣的教訓,對於孩子來講,他就學會了,他就在不斷地學習。最後一個,對不懂的事表示尊重,對孩子表示尊重。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彌合代溝。不要讓這個代溝變得更大。

第五個原則,叫作情緒。因爲在溝通當中,最重要的要處理的東西就是情緒。人們有時候說話,完全不是因爲那個字,不是因爲那個字眼,而是因爲情緒,所以才帶出了那個字眼。這時候,我們要學會冷靜。因爲你是成年人,你應該首先學會冷靜,還要學會幽默。

家長們還可以互相學習一下經驗和教訓,聽聽別人是怎麼學習的,別人是怎麼應用我們講的這些書的內容等等。書友的交流,家長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認識,講講各自家裏的狀況,相互學習。

還有一個,就是慢慢地去找跟孩子之間的邊界。你知道哪些事在他看來是隱私,哪些事情你需要尊重他。他在什麼時候情況下,就容易上火。所以,找到這個邊界以後,你們就能夠找到更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去討論問題。

以上就是這本書最核心的部分:父母的重要性、雙向溝通、權威式教養、彌合代溝,還有解決情緒問題。如果你能夠把這五個問題處理好,我相信,你的孩子會願意跟你滔滔不絕地講話。


還有幾個重點,首先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是很重要的。還有就是督促他運動。另外,還包括注意孩子的飲食。在這兒提醒大家一點,不要在晚上切一盤水果讓孩子喫。這個對孩子身體很不好。因爲水果的含糖量很高。

其次,心理問題。這是我們認爲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爲什麼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會選擇——甚至有人會自殺,有人會自殘,這都是心理問題。但是你怎麼知道是不是病態?這裏有幾個要素。第一個,注意問題持續的時間長度。第二個,症狀的嚴重程度。第三個,這個問題在多大程度上干擾了青少年的生活。他的生活是不是發生了一個變化?第四個,這個問題對家庭的影響程度。如果在這四個層面——比如說,持續時間超過兩週、症狀嚴重干擾了青少年的社會功能、家庭功能也受到了影響,那麼,你就有必要去尋求專業的幫助。

作爲父母,要尋找積極因素提升孩子的自尊。找到孩子的優點肯定他、表揚他,讓他的自尊水平提高。這時候他會更有轉變的動力。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解決問題,而不要把成年人的解決方式強加給他們。你要考慮到他跟你不一樣,所以你不能夠說,“你必須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你得允許他有他的節奏,他有一些主動性,讓他做一些選擇。只要他能夠做一些選擇,那麼執行的可能性,就比你告知的他要高得多,這是心理學有很多實驗可以證明的事情。

另外,青春期還可能會遇到毒品問題、菸草問題、酒精問題和性的問題。需要讓孩子提前有一個預防。你需要跟孩子討論,如果發生什麼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並且告訴孩子很多案例。把這種最糟糕的情況跟孩子討論。因爲如果你不說的話,一旦發生,孩子根本手足無措。當孩子知道這麼多的情景,並且知道針對什麼樣的情景該怎麼應對的時候,對他來講,他心中更有數了。

接下來,有一個模塊,就是講孩子的友誼和同伴關係。友誼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在不斷地提升。因爲友誼能夠帶來社會支撐。他要融入這個社會,他必須有朋友,必須得學會怎麼交朋友。

很多家長擔心的事是,如果真的交友不慎怎麼辦?家長認爲,他交那個朋友,我看了就不順眼,看着就像壞人——那書裏說:“不要期望你的孩子和你一樣,按照你喜歡的朋友類型來選擇朋友。”這是第一句話。

第二句話:“青少年會犯錯。”父母的角色不是去批評孩子,而是提供支持和反思的機會,引導孩子思考哪種友誼最適合自己。

最後一句話最重要:“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背井離鄉,和那些你完全不瞭解的人在一起嗎?”這話什麼意思呢?如果你真的把孩子逼急了,如果你真的非得要求他按照你的想法去交朋友的話,可能這個孩子就不在你身邊生活了,他就離家出走了。

社交技能跟別的技能一樣是可以學習的東西。

還有就是關於孩子被霸凌的問題,父母該如何保護孩子。

接下來,這個模塊是網絡問題。網絡肯定是個好東西,但是,網絡會帶來挑戰怎麼處理呢?網遊成癮問題、色情內容、性騷擾問題,還有網絡霸凌,我們的應對方法是什麼呢?時間關係,不再展開了。網癮問題大家可以參考《欲罷不能》那本書去聽一下。

最後一個模塊,是關於離異家庭的問題。讓孩子知道,就算我們倆不在一起生活,我們對你的愛不會少,我們依然會照顧你,你永遠是我們的孩子,這一點不會變。

好了,本書就分享到這裏。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機會。他在青春期和在小時候給家庭所帶來的挑戰,是完全不一樣的。孩子的青春期,也是父母的第二個青春期。這時候,你要學會享受和孩子在一起,這是他對你最後的依戀。青春期對所有人來講,都不應該是一件壞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