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

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 ——《曾國藩語錄》

意爲: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心寧靜專一,穩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

“敬”這個字, 常常是孔子、孟子用來教育世人的。春秋時的士大夫,也時常說到它。曾國藩認爲內心寧靜專一、外表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功夫;出門如同是去會見重要的客人,如同參加隆重的祭祀活動,這就是敬的氣象;修養身心以安天下的百姓,誠篤恭敬則天下太平,這就是敬的效應。

曾國藩對“敬”字還有一番特別的體驗。 他認爲,恭恭敬敬就能強身健體,他常常感到,一天不敬不靜,就會疲勞困乏。他說,莊重恭敬則日益強大,安逸放縱則日益減少,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無論人多人少,不管事大事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那麼身體之強健,是毫無疑問的。

曾國藩用一個“敬”字處理治學、辦事、處世,乃至對自己的身體,真是妙用無窮。“敬”是對人、對事、對物所持有的尊重的態度。“敬”則必生“謙”,即小心恭敬之意。“謙”是一種美德,不僅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也表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曾國藩認爲,人若保持謙虛,自可進境無窮。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夠謙虛,才能算作真正的君子。


在讀書方面,曾國藩認爲,“吾人爲學最要虛心”。他以切身體驗告誡弟子:“讀書窮理,必得虛心。”

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話:“天下無窮進境,多從‘不自足’三字做起。”一個人埋頭看書,即使每天不喫不睡不玩,而且堅持看到一百歲,在一般人眼裏,可能算是知識淵博了。但是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即使有人認爲他已經博覽羣書,而他所看過的書與整個史籍比較,卻是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粟。因此,一個人不能自滿,天下之大,強中更有強中手。

在治軍方面,曾國藩受命組建湘軍之後,便常常自責:“唯有敬濯不敢師心,而務要虛心,以收集思廣益之效。”這種想法一直伴隨着他。

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古之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將具奏摺,辭謝大權,不敢節制四省,恐蹈覆轍之咎也。”

在那個年代,曾國藩能這樣想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求湘軍內部自將領至兵卒,必須精誠團結,努力作戰,有功不能驕傲。受他的影響,湘軍雖然屢立戰功,但從不自傲。這就是曾國藩的過人之處。

在仕途方面,曾國藩曾年少輕狂,經常輕議時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對。經歷過挫折之後,他改變了爲人處世之道。在長沙城的綠營中,他主動、謙虛地與當地官員交好,不僅給他人臺階下,也緩和了人際關係。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尚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意爲:“天道之下,那些驕傲自滿的人必然會喫虧,而謙虛之人一定會得到好處。在地道之上,會對驕傲自滿的人進行改造,讓他們永遠都無法得到滿足,而對那些謙虛謹慎的人,往往都會讓他們變得充盈。鬼神之道,會禍害那些驕傲自滿的人,而降福祉於那些謙虛的人。人道中,驕傲自滿的人往往都遭人厭惡,而謙虛的人往往能討人喜歡。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謙虛能得到的都是吉象。”

《尚書》也提到:驕傲自滿會帶來禍害,而謙虛謹慎能帶來好處。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將發達的窮書生,身上一定會溢出一種謙虛平和的氣質。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素書》

山峯高峻,根不堅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無賢相助,必有後患。池塘淺小,必無江海之量; 溝渠窄狹,必不能容於衆流。

山太高了容易崩裂,水太滿了容易外溢。這裏的意思是,做人不能驕傲自滿,應該謙虛爲懷。驕傲的人氣量狹小,謙虛的人恢弘大度。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當人處在危難困苦之時,大多數人會警策奮發、勵精圖治;一旦發達,便放縱驕橫。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終者少;創業者衆,守成者鮮。這也是人性之常有的弱點。


物盛則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
                          ———《淮南子》

所以,聰明睿智的人應該謙虛,多聞善辯的人應該知道自己的無知,勇敢而有毅力的人應該知道有所畏懼,富貴的人應該節儉,德施天下的人應該禮讓。如果違反了以上五個方面就有危險。

讓吳國稱霸諸侯的是夫差,讓吳國滅亡的也是夫差;文種的智慧,可以輔助弱小的越國使之強大,但不能保全自己;蘇秦的智謀,可以掛六國的相印,抵制強大的秦國,但後來卻使自己死於非命。原因都在於他們在功成之後自滿了。

所以說謙虛是一種以退爲進的人生謀略,更是修養自我的保身之道。一個謙虛的人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能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永遠懷着一顆上進之心。

正如古語有云:“謙謙,君子。”即人在任何時候都謙虛,纔算君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