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之术——如何对企业估值

这是一篇《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部分的读书笔记,因为唐书房后来还有答疑和留言,比书里内容更加丰富,这次读书笔记主要以唐书房关于估值法的系列文章及答疑为主,更像是一个书摘。

老唐的估值法简单说,对于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一律以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作为三年后合理估值的市盈率水平。

对于部分净利润含现金量低于100%,但其他方面都符合的企业,对净利润予以折扣处理。体现在速算中就是取稍低的市盈率,即1*80%*25=1*20.

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就是理想买点

当年市盈率超过50倍,或市值超过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就是卖点,以先到者为准

期间波动不关我事,呆坐不动。

整个估值体系只有一个未知数:预计该企业三年后的净利润

这是结论,来龙去脉老唐也帮我们梳理清楚了,主要在系列四篇。

第一篇:【重磅】简单粗暴,老唐一次说透格雷厄姆投资体系。该篇属于追本溯源,从祖师爷的估值法开始说起。

股票作为整体具有明显向上的动力,根本原因有三:一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公司将未分配利润用于稳定的再投资,以及通货膨胀。

股票除股价以外,还有一个与股价不完全同步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致等于公司作为非上市公司出售给私人产业投资者的价格。

市场先生代表市场参与者群体永远不变的人性:贪婪和恐惧交替而来。市场先生只为你服务却不能指导你,对你有用的是他的钱包,而不是他的智慧。

如果他在某一天表现得特别愚蠢,你有权选择忽视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那将是一场灾难。

伟大的《证券分析》三大原则:股票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凭证;无情地利用市场先生的报价;坚持买入时的安全边际原则。这三大原则是股票投资的基石,自己在投资股票时,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偏离这三大原则。

第二篇【万字长文】一文厘清巴菲特从格雷厄姆体系分叉的心路历程。

巴菲特清楚地知道投资的底层逻辑和未来必将到来的财富规模,什么才是投资的底层逻辑,老唐几本书和唐书房每篇文章苦口婆心念叨的就是投资的底层逻辑。弄懂了投资的底层逻辑,你也会知道自己必将富有,只是还需要你一边享受生活,一边等待它的来临。

要收益率还是要收益额,看施洛斯和巴菲特就行了,我也面临着收益率和收益额的困惑,问问自己想成为哪种人。

格雷厄姆体系或许可以让收益率很高,但却会让自己生活的很狼狈,而且可管理资金规模受限,财富总值会大大缩小。

老唐说,投资人不是指导老虎伍兹打高尔夫的人,我只负责给他鼓掌

第三篇:【重磅】从格雷厄姆体系分叉后的巴菲特选股秘诀。

巴菲特的进化主要体现在对格雷厄姆的“股权代表企业的一部分”原则做了细微调整:从股权代表企业(现有资产所有权)的一部分,调整为“股权代表企业(未来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

进化的核心标志,是开始摆脱对账面资产的关注,转而寻找”经济商誉“——代表没有被记录在一家公司财务报表资产科目里,但却实实在在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隐藏资产。

经济商誉藏在哪里,巴菲特说,我选择的公司都是净资产回报率超过20%的企业。

ROE就像路标,指引我们去发现那些具备高经济商誉和低有形资产的企业。ROE指标实际上需要我们倒过来看:看到高ROE,要去思考这家公司有什么资产没有记录在账面上?看到低ROE,要去思考这家公司的什么资产已经损毁,却还没有从账面上抹去?

在格雷厄姆投资体系三大原则基础上,新增一条能力圈原则,将自己对企业估值和投资决策限定于自己能够理解的企业。巴菲特和芒格永远等待自己看得懂的企业出现明显低估和明显高估才出手。

股市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从来不会因为你没有行动而惩罚你,你有绝对权力等到你最有把握的时候再出手击球。

所谓看得懂,简单说就是能够理解高ROE企业的生意模式和经济商誉的可持续性。1.这家公司销售什么商品或服务获取利润?2.它的客户为何从它这里购买,而不选其他机构的商品或者服务?3.资本的天性是逐利,为什么其他资本没有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或服务,抢占它的市场份额或利润空间?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找”公司究竟靠什么阻挡竞争对手“,即公司的护城河。同时还有4.假设同行挟巨资,或者其他产业巨头挟巨资参与竞争,该公司能否抱住乃至继续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

能力圈原则的核心不在于投资者懂多少企业,而在于如果无法确定自己能够理解该企业,就坚决不去投资,哪怕为此将所有企业排除在外。

其实老唐有择时能力,但择时终归是【把事情做对】,因为这个东西的确定性难以证明,老唐放弃【把事情做对】,而【只做对的事情】,这足以证明老唐的卓识可见一斑。

老唐一再提醒不要关心成本,市场不会因为你1毛买的或100元买的而发生任何变化。如果你的买卖决策会因为买入成本而发生改变的话,除了说明你善于自我欺骗之外,不会有任何用处。

第四篇:【解密】不谈玄之又玄的“道”,老唐一文说清估值“术”

自由现金流,指从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获取的现金里,减去为了维持生意运转必须进行的资本投入,余下的那部分现金。理论上,可以将企业未来每年的自由现金流,按照某折现率逐笔折现到今天,所有年份现金流的折现值加总,便是该企业的价值。

这老唐看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法其实只是一种思考方法,它是筛选投资者能够理解的、产生大量自由现金的高确定性企业的工具。

通过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去寻找和甄别那些可以持续产生现金利润,且未来不依赖大量增量资本投入也可持续产生现金利润,又属于我们能够理解的企业。至于精确计算的公式,建议还是忘了它吧。

投资者就是随时将自己有意向的资产摆上天平,用手头现有的资产去参与比较,然后选择投资收益率明显较高的那种持有就可以了。

投资者只是在”遇到“所持资产被市场明显高估时,换入其他资产罢了。会遇到吗?一定会。何时遇到?没人知道。

估值就这么简单,只是一个比较,比较不同资产之间的盈利能力。我们只是知道,与其他机会比起来,这些机会稍微好那么一些。——这就是估值的全部。

估值出来之后,是不是就等待三年或更短时间内翻倍然后卖出呢?不是,别忘了,投资者应该用长期乃至永恒的视角看待投资。

买入后,老唐做的事情,就是每年(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继续按照简化估值法对持有企业估值,然后与手边潜在的各种投资品种——不仅包括已持有企业、新涉及企业,也包括指数基金及债券、货基、理财等类现金资产——进行收益率比较。

如果无法看出某品种收益率明显更高,则持有不动;反之,则调换——若调换品种如果恰好是债券、货基、理财等类现金资产,看上去就像是日常我们所说的减仓卖出。

任何持股,只有一个结局,被其他更高收益率的投资对象替代。而替代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价格上涨导致的收益率下降后被替换,一种是有证据证明之前的估值有错误而导致被替换。就这么持续,直到永远。

如果准备走深入研究企业的道路,那么就还需要面对一个难题:如何看懂企业?

看懂企业需要我们针对一个一个行业,一个一个企业去逐个学习,它是投资者一生学无止境的课题,也是投资道路上最大的乐趣。

老唐说,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在完成估值系列四篇后,老唐又有三次答疑。

答疑一:关于老唐估值法的十大疑惑集中解答

1.自由现金流。老唐基于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直接用报表净利润模拟自由现金流。

2.无风险收益率。一半看长期国债收益率,然后在数字上加一点点即可。

答疑二:老唐估值法答疑(续)

1.关于150%和50倍数据取值的疑惑。当无风险收益率上限为4%这个假设条件下,今年的50倍与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基本等价。

2.关于孰低原则的疑惑。主要为了容纳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无风险收益率比较高的情况,一种是预计增长率非常低的情况。

在无风险收益率比较高的时候,股票的估值中枢本来就应该比较低,提前卖出是我想要的。这是设定150%规则所意图容纳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有时某些符合三大前提,只是因为预期增长很小、不增长甚至轻微负增长的企业,市场给予它的估值太低。

这种企业,我也可能会买入,买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估值回归的利润。这种情况下,150%线也会提前于50倍pe线触发。

3.合理估值不到怎么办?

估值不是预测股价。

老唐对于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取25-30市盈率为合理估值,以及选择在50倍市盈率卖出,【绝对不是】判断三年后股价会涨到25倍、30倍或50倍市盈率。

老唐体系里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市场先生是癫的,市场先生的出价,只能利用,不能预测。

这个25倍市盈率合理估值,和市场届时能否达到25倍市盈率,完全不是一回事。

它只是我自己的一种内心活动:该企业三年后净利润4元,合理估值为100元,为将其等价于100元现金资产。如果此时该企业售价50元,而我手头刚好有50元类现金资产,我愿意实施交换。

一旦理解了这种心理活动,就很容易明白,市场会给多少倍市盈率,关我P事?爱给多少倍就给多少倍。

我既不能左右市场出价,也不需要预测市场出价,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享有是否交易的决策权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需要长期性质的资金,为什么要尽量规避杠杆的原因。

短期资金性质或杠杆的存在,都有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这宝贵的决策权,可能这不合适的时机被迫与市场先生达成交易。

4.零利率地区,合理估值市盈率是否无限大。

不是,因为在没有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要选择他们能够自由投资的任何无风险收益产品,而不是限于本国存款利率或债券利率。且无风险收益率很难长期保持在2%以下。

老唐个人一般不会使用超过30倍的数据,哪怕当下利率真的已经降低至零。

答疑三: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续

1.卖出后,你会一直等跌到买点再买回来吗?

目标企业在合理之下,买点之上,谈不上对错,买不买都对,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决策。

因为老唐估值法下的“合理估值”,是将该企业三年后【可能】还会有的继续增长,与现金不会增长、但收益【100%确定】做了模糊的抵消。

所以合理估值企业股权,与现金之间的选择,更多地是你对企业增长确定性的认知。

确定性越高的企业,越偏向于合理之下就买。确定性越低的企业,越偏向于等到买点再下手。

同时,也取决于你个人对波动的承受力。

你是更倾向于对波动无感、更在意最终的收益率?还是更倾向于宁愿收益低点,也不想承受大幅波动?

如果是前者,倾向于合理就买。如果是后者,就偏向于等到买点。

偏向于合理之下买入的,可能在理想买点到来时,手中已经没钱了,只能呆看。但换来的,是可能逮住企业合理估值位置就被追捧,然后一直被业绩推着走的利润。

坚持非买点不买的,利弊刚好反过来。所以,其实都对,都是可以赚钱的。

要克服的是,一旦后来市场走势和自己选择不同,就开始后悔和反思,甚至惊慌失措。

老唐对波动基本无感,更偏向于合理之下就开始买入,买点位置肯定是要出清现金的。对于茅台、腾讯、洋河、古井这四只股票,增长确定性相当高。如果卖出了全部或部分,更偏向于在当年收益25倍之下就开始买入,买点位置就出清现金。

对于确定性相对稍低的企业,比如分众和海康,如果卖出了,会考虑在当年净利润的20倍以下开始买入,同样到买点出清现金。

对于我而言,这几年我的股票仓位都属于建仓时间,建仓过程等待买点再买。待建仓完毕后,再有现金时,如果在合理之下买点之上,可以考虑买入。

2.49倍跌下去怎么办?

跌下去就跌下去,继续安心等几年后的50倍。

我相信因为企业净利润的增长,几年后的50倍对应的股价会远高于今天50倍对应的股价,我还是能获得企业增长推动的股价利润。

这部分是我一定要拿的,至于傻子馈赠,有则收之,无则拉倒。

3.估值数据反正都是“估”的,为什么不可以灵活机动处理?

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不知变通的数字给自己,事实上就是允许自己根据主观判断相机决策。一旦允许自己根据感觉去调整价格,就“可能会错的很离谱”。

这就好像卖东西,本来就是一个不想卖掉的东西,标出一个明显偏高的价格,如果真有人愿意出这个明显偏高的价格,甚至更高的价格,我就收下。

如果对方说哎呀,便宜一毛钱卖给我吧。

对不起,走开。钱是其次,没工夫和你瞎聊,不培养和傻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

如果标出的价格,可以讨价还价,可以相机决策。投资者就必然需要揣摩傻子心理,察言观色,这就违背【别瞅傻子,瞅地】的初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