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11.17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圣门教人,是变化气质为先。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

孔子就点评四位弟子的修养:

“柴也愚。”“柴”,是高柴。孔子认为他性格比较愚直憨厚,谨厚有余,明智不足。

高柴愚直,也胜在愚直,忠厚纯正,清廉仁爱,从不违反礼节,更是绝不徇私舞弊,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

“参也鲁。”“参”,是曾参。“鲁”,是迟钝。程颐说,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得真传,并且能把圣人之道传下去的,还是得直鲁之人。所以学习以诚实为贵。

“师也辟。”“师”,是颛孙师,子张。子张举止有点过了。

“由也喭。”“由”,是子路。“喭”(yàn),是鲁莽,刚勇。子路鲁莽刚勇的故事,说过很多遍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说的是在孔子那个时候,季氏已经比当年的周公还要富有了,依然贪心不足。这个时候冉求做季氏家宰,不仅不能谏止他,反而帮助他搜刮聚敛,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非常生气,骂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同学们鸣鼓而攻打他,也没有关系!

这里面季氏为什么能够富于周公呢?一个国家不应该是国君是最富的吗?最有权利的吗?那是因为当时鲁国国室衰微,三桓当政。季氏作为三桓中的最大的一桓,就是权力最大的那一个,把持朝政。

但是人心不足,他也有他的困难,就想改革赋税制度来增加财富,曾经去让冉求来求教孔子。孔子不赞同,但也不好明确反对,于是就说不知道,在私下里告诉冉求不要改了。结果冉求没有做到,看起来还帮助了季氏去搜刮财富,让季氏更加富裕了。

因此孔子就非常生气,去骂人,说要与冉有决裂,断绝师徒关系,你这样做太不对了,其实这里面更深一层次的意义应该是孔子借冉有来骂季氏,有一点指桑骂槐的味道在里面。

但大家想一想,孔子作为倍受各方人尊敬的国老,都不好直接反对季氏的政策,而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他又怎么能够真正的说了算呢!所以冉有在其中左右为难。

但是即便是受到孔子的批评,冉有依然一如故往,尊敬老师,做个好学生,这一点难能可贵。

好了,关于上一章我们就回顾到这里。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章一共12个字,特别的短,但是也非常有意思。

先看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这里它一共12个字的,大家注意了没有,它没有子曰,那到底是不是孔子说的呢?根据对于这些人的称呼来讲,应该是孔子说的。因为如果是他弟子们来称呼这些人的话,应该称子,比如说高柴是子高,参是曾参或者曾子,师是子张,由是子路。

但也可能是资格比他们老一点的人说的,但是有谁比子路更老呢?这个子路是第一批跟着孔子学习的。所以说,这里面应该是孔子对自己门下的四个弟子的评价。

这四个人分别得到了一个字的评价,从字面意思上来讲,这不是对他们的赞扬。

具体都是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会一个一个的来看,再看之前我们先说说这个总体。

也就是孔子评价几位弟子的气质修养。圣门教人,是变化气质为先。曾国藩也说过读书,首先也是说唯有读书能变化人的气质,甚至说读书能够改变人的骨相,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改变自己的修养气质性格,是学习进步的根本,比具体学习什么知识更重要。

我们也一直强调,在论语里面说比起学知识来讲,做人更重要。

那什么叫做人呢?就是通过做事,比如说洒扫、应对、日常礼仪等等,不管一个人的天分如何,都是可以通过后天来改变的。后天用什么来改变呢?就是学习。

人最开始的时候是靠能力才干,或者鸡鸣狗盗都能发挥,都能脱颖而出。但是路要走的长,走得远,走得高,走得稳,走得可持续,走的能传承,就要靠气质修养,而且越往后越靠修养。

昨天我们学习梁宁的《产品思维》的时候,也专门提过就是产品思维,就是做产品的,但最终也归结到还是要注意自己的个人修养。个人修养不到位,人生逻辑不行,其他东西再好恐怕也很难。

这也就是她为什么把“确定性”作为大王,“依赖”作为小王,而不是把点线面体这种商业逻辑产品思维逻辑作为大王的根本所在。

下面我们来看“柴也愚。”“柴”,是高柴。孔子认为他性格比较愚直憨厚,谨厚有余,明智不足。

在《孔子家语》里面,记载高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

说的是自从跟了孔子,出入门户从来都没有越礼;走路都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春天蛰伏刚醒的虫子,他也不会把它杀死;正在生长的树木枝条,他也不会把它折断;亲人去世,守丧哀痛,从来没见他笑过,露出牙齿。高柴真是太憨厚、太谨慎了。

从这里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高柴这个人非常憨厚,非常愚直,说话做事一板一眼,非常谨慎,应该属于谨言慎行的那种。说话很注意,走路也很注意,行动也很注意。

你看他也不杀虫子,枝条也不折断,真的有点像后来的佛家,爱物惜命,“扫地莫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具有非常大的善心。

子路和高柴的关系很好,总是提携高柴。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荐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还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认为高柴不能胜任,因为那个地方,费邑是特别关键的一个地方,也是一个权力争斗的中心,让高柴在那里做官,恐怕他协调不好关系,最后吃亏。

但是高柴愚直,也胜在愚直,忠厚纯正,清廉仁爱,从不违反礼节,更是绝不寻私舞弊。他在鲁国和卫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能够谨言慎行是非常不简单的。

鲁哀公15年,卫国发生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到那里,子路却拒绝了他的劝阻,最后回宫遇害。

如此看来,高柴之愚是愚不可及的愚,其智或许不如人,其愚却是别人赶不上的大智若愚。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宁武子一样,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而子路是真愚,知道回去是送死还要回去,结果也如其所愿。

再来看一看,参也鲁。参就是曾参。鲁,就是迟钝。

程颐说:“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得真传,并且把圣人之道传下去的还是得直鲁之人。所以学习以诚实为贵。

尹氏注解说:“曾子之才鲁,故其学也确,所以能深造乎道也”。

就是说曾参不像颜回,颜回是太聪明了,一学就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曾参看起来有点迟钝,好像领悟的要慢一点,但是他学的很扎实。

我们平时熟悉的一日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曾参说的话,他就这样的虔诚的学习,不断的去反省,把学到的东西与实际中的行动相对应,日益精进,结果他得到了孔子的真传。就是本来孔子寄希望于颜回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结果颜回早死了,而曾参却真正继承了他的衣钵。

最后,配享孔庙,和子思、孟子、颜回一样,对儒家思想的贡献特别的大。

师也辟。师,就是我们上一章谈到的颛孙师,叫子张。上一章讲过他“师也过”,其实过分了过头了,那这一章怎么讲呢?

朱熹说:“习于容止,少诚实也。”这个批评,对子张挺狠的。

那到底这个辟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偏僻,子张学习爱钻牛角尖,没有曾子那么质鲁,这和孔子说他有点过也对得上!朱熹说他不诚实,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啊。

子张和曾子、子路不一样,关系不是特别好,孔子死后,有的学生想拥戴子张,被曾子否决了。子张离开鲁国,自成一派。成为孔子死后儒家的八派中,子张氏之儒排在首位,影响成就还是很大的。

子张到底做了什么呢?这里边给大家说一下。子张是春秋末期的陈国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

《论语》里面记载,其向孔子问学达20次之多,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

虽然孔子曾经批评过他,但是他为人博爱容众,交友颇广。孔子死后,他居陈国,收徒讲学,为儒家思想做了很大的贡献。

最后一个是由也喭,由就是子路,喭是鲁莽刚勇。

那关于子路的故事,我们已经讲了无数遍了,包括子路之死,包括子路刚开始拜师,包括在《论语》之中,多次提到子路。所以在这里就不对他做特别的说明了。

一开始我们说孔子对这四个人做出了这四个字一个字的评价呢,到底有什么影响呢?这里面要辩证的来看。

因为我们具体不知道他是什么年月,在什么环境下说的这个话,应该可以说这四个字既一语中的,一句话就把他们的问题指出来了,是个好事情;

也可以说,这个是个坏事情,因为这样一说,就把这几个人给定性了,别人可能就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很容易让大家先入为主,对他形成成见。

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是成长的,即便是有一些弱点,性格等等,也是可以改变的。能够在这里出现的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孔门弟子中,所以我们不要求人是完人,是圣人,没有任何缺点。有缺点没问题,我们通过学习,通过修身修心改变自己就好了,大家说是不是啊?

好了,时间也到啦。我们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下一章。下一章是对孔子的两个重要弟子,颜回和子贡的比较,到底什么情况呢?我们明天六点半准时在这里一起共同学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