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發展史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求知是人之本性。”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悠然於心的快樂,是難與人道的快樂。

開始閱讀北大教授陳波的《邏輯學十五講》和《邏輯學是什麼》,學點邏輯知識,希望自己爲人做事爲文都有一定的思維邏輯,而避免文科生所過多的感性。

歷史上的偉人常常可以成爲校準我們航向的座標和參照系。



公認的看法是,世界邏輯的發展有三大源流:肇始於古希臘的西方邏輯,以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爲代表;中國先秦時期的邏輯,以名、辭、說、辯爲主要內容,以《墨經》的邏輯學爲主要代表;古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其邏輯學理論也帶有佛學特色,以正理論和因明爲主要內容,代表性人物有陳那、法稱等人。在唐代,印度因明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有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之分。不過,在實際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先秦邏輯和古印度邏輯都有某種中斷,沒有進入世界邏輯發展的主流。唯有肇始於古希臘的西方邏輯有相對完整的歷史,它後來成爲世界邏輯發展的主流,現代邏輯就是以它爲基礎發展而來的。

著名邏輯史家波亨斯基(I.M.Bochenski,1902—1995)曾這樣描繪西方邏輯發展的總圖景:在西方邏輯史上出現過三個高峯,每一個都是較短暫的,由長時期的衰落間隔開來。第一個高峯出現於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這個時期的輝煌成就是亞里士多德邏輯與斯多亞邏輯;第二個高峯出現於12世紀至14世紀,即中世紀邏輯的鼎盛期,此時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第三個高峯是從19世紀晚期開始的數理邏輯時期。

這些人的工作奠定和塑造了西方邏輯發展到今天的形象。

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邏輯之父,古希臘邏輯的代表;培根和密爾,近代歸納邏輯的代表;萊布尼茨、弗雷格、羅素、哥德爾和克里普克,現代符號邏輯的代表。唯有中世紀邏輯學家以羣像的形式出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