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147

【每日分享】人格是本體的“冒牌貨”。

剛誕生的時候,嬰兒的生命形態是全然活在本體中,與母親渾然融爲一體;周圍環境中的人不臨在,而是活在人格中,不能鏈接孩子的本體狀態,不能及時恰當給到嬰兒當下的支持;嬰兒藉由與環境互動,尤其是跟父母的互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記憶、概念、邏輯、經驗等,形成了“我”的自我認同,開始經歷與母親分離,到3歲左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信念和人格模式;幾年後,到他7歲左右,本體逐漸被遺忘,於是人格便取代了本體,有了自己的形象概念,本體也被不同的身份(我是什麼樣的人)所取代。這些身份、經驗和概念越來越固化,人格逐漸穩定成型,形成一整套心理——情緒——行爲的一整套自動化模式,可以被清晰辨析;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自然而然地相信這個人格模式就是他真正的自我。民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最好的註解。

本體一直存在,而且是先於人格存在,即使我們連接不上它,也認不出它,甚至傷害了它,它仍然存在,只是在其上披了一層人格的外衣。人格是關於過去體驗得到的記憶、經驗、概念、邏輯、想法、信念,它不是生命本身,它把人困於過去,投射於未來,唯一不在的是當下,而生命只存在於當下時刻。因此人格是本體的“冒牌貨”。

人格的存在並不全是壞事,它過去保護了我們,現在也繼續支持我們更好地生存。但當把人格當成了真正的自己,認同了自己的情緒和故事,我們就迷失了自己,困惑和傷痛就產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