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与对人——木头花开启发录025

这是源于2020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启发

1.图书馆管理员之问

昨天晚上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讲了十一学校把图书馆搬进教室的故事,起源于对图书馆管理员之问——你的工作是对图书还是对看书的人?

乍一看,这么傻的问题,当然是书了。可如果是对书,你可以用一周时间学到的经验工作三十年,困在系统里直到退休。可那个数字化的系统到来了,不到退休,你不就被替代了?

十一学校把大量的书送到班级,那个图书管理员这时变成另外一个人——服务于每一个教室里的老师和学生。——图书管理员就忙起来了,他面对的是无穷的变量,这个变量是人的需求带来的。

他不再只是管书的了,他可以成为专业的阅读指导老师。如果他愿意,他甚至可以凭这门日渐精进的本事,去创个业。比如开个书店,甚至是创办一个出版机构。

这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天花板,从此就被掀开了吗?

因为他每天在服务具体的人,他面对的,是无止境的需求,是变量。

我们潜意识里都抗拒不确定性,殊不知正是这种“变”才可能激发动能和活力。

今天是元旦,是2021的第一天。

弘一法师李叔同有一封写给晚辈的,说新年的新,乃在于“改过自新”。

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2.知与不知之问。

曾国藩在日记里也写过这样一段话: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细周知,表里洞彻,则处之自有方术矣。

待人处事,为什么总是会好心做坏事、做得不妥当呢?

我们过去认为行得不当,是因为知得不明、知得不全,知得不深。如果你知得明、知得全、知得深,自然就会行得当了。

而事实上即使你大事小情都分析得非常周到清楚,表面的和深层的都看得非常透彻,处理起事情来也未必就有最妥当的办法。

因为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事,更重要的是人,仔细想想,不是么?

这个时候,知与不知恐怕没有不是重点,需要还是不需要,才是关键。

苏格拉底的千古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3.大与小之问

睫在眼前犹不见。小小的睫毛可以遮住你任何视物。

往往喜欢“大”——总是从自己出发,觉得别人不能定义我,我要定义别人,不是去观察,而是去定义,动不动就反对这个宣扬那个。

殊不知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说也。

“小”的智慧,是从细微处入手,不断去观察,把自己嵌入,培养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和一套操作能力,从哪里切入,怎样看到丰富性,不断质问自己为什么,可能从中找到你的天赋,并为之努力。

我们往往喜欢证明自己,其实这就是没有自己,通过已经预设的原则和标准、别人的逻辑和流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是取悦别人,把自己搞没有了。

对个人来讲,就是要求一份认可,做事情是要活得光鲜,不是活得快乐。可能这也是一种自卑。

我们不应该先被自己看见吗?看见心中的小小的自己,给自己出题目,来造就时光中大大的我们。而不是被别人的题目所左右。

Be a friend of time做时间的朋友,不负韶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