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讀書的兩條線

1月份疫情的時候我一直在家,天天除了伺候着懷孕的老婆喫喝基本沒啥事幹,也就順手恢復了不稱職的中文系學生的本色——瘋狂讀起了小說。

我開始大量讀初中時候愛讀的科幻小說,補了不少課。

其中有劉慈欣的《西洋》《燒火工》《信使》《太原之戀》《微紀元》《球狀閃電》《朝聞道》《詩云》《宇宙坍縮》《光榮與夢想》《混沌蝴蝶》《地火》《地球大炮》《創世紀》《山》《海水高山》《鯨歌》《鏡子》《天使時代》《微觀盡頭》《命運》《吞噬者》《白堊紀往事》《鄉村教師》《十億分之一的文明》《歡樂頌》《動物園裏的救世主》《圓圓的肥皂泡》《中國太陽》《2018年4月1日》。

王晉康的《失去它的日子》《母親》《祕密投票》《魔鬼夢幻》《最後愛情》《他纔是我》《鏡中世界》《斯芬克斯之謎》《科學狂人之死》《50萬年後的超級男人》《觀察記錄:母愛與死亡》。

張旭的《星海迷影》,葉星曦的《胎動之星》,阿缺的《深處》,謝雲寧的《深度撞擊》,燕壘生的《鐵血時代》《瘟疫》《禮物》,索何夫的《風暴之心》,克拉克的《神的九十億個名字》,阿西莫夫的《檯球》《響鈴》《神們自己》。

這是其一。

上初中的時候我自己也寫過科幻小說,不過那絕對屬於沒有物理知識支撐的軟科幻、假科幻。

因爲我只是按照每次模擬考試的排名和對周杰倫的熱愛程度高低給朋友們安上獵戶座懸臂總參謀長、太陽系情報專家、木衛二特技駕駛員……之類的頭銜,再讓他們陪我開啓一輪又一輪的星戰。

這次讀了些科幻,也有些新的想法:

科幻小說或多或少還是有其超前的意義。那個《售夢者》是《科幻世界》2001年2月版的一個故事,它講了在未來,錄製自己的夢境去售賣已經成了一個職業。售夢者爲了保持新鮮感,不能順着自己的意願想喫喫想玩玩想要愛情就去追求。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爲一旦那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會抑制造夢的激素,從而失去夢境的新鮮感,就做不出來吸引人的好夢了。所以,爲了生存,售夢者不敢擁有真摯的情感和美滿幸福的生活,也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爲了掙錢,失去自我。他們時刻處在僞裝的表演之下,儘管人畜無害,但也並不輕鬆。在今天看來,這個故事不僅僅隱喻了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對人精神的壓迫,更預言了當下無數自媒體,微視頻製作者爲了迎合大衆或多或少都有點藐視真相、罔顧是非、肆意誇大、曲嚮導引之嫌,爲了迎合,也送給自己一副精緻的人設和嘴臉,活在榮利與虛妄之中。

再有,個別科幻其實初中就讀到過,這次重讀,激發出遙遠的記憶,既有樂趣,又讓人深思。

其中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那個王晉康的《水星播種》,發表在2002年第5期的《科幻世界》雜誌。

時間太久,我把名字錯記成“水星放生”了。雖然是無意中重讀的,但還是和當年一樣震撼!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科學家培養了一種不同於地球碳基生命的金屬生命體,並放養在水星上,任其自行發展的故事。

它的獨到之處在於,用兩條毫不相干的線索講述故事,一條是講述當下地球人類培養出金屬原生命,募捐錢款,製造飛船,準備前往溫度,壓力,光照條件適宜的水星的事;一條是講述億萬年後水星單細胞生命一步步進化出了獨具特色的文明的事。這種雙線並進的模式讓當年的我一度雲裏霧裏,因爲它故事裏的前一章和後一章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毫無連貫性可言,但到結尾處,兩個故事相互重疊,連在一起,叫人拍案叫絕,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多年以後,上了大學,我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蒙太奇!此外,故事也很能引發人的思考,一位智商超羣相貌醜陋的世界首富自願捐出億萬家財支援該項目,條件是前往水星,速凍身體,每過1千萬年醒來一個月,照顧低等生命。這其中,既有高遠的獻身精神,也有成爲水星之神的私心。億萬年過去,事與願違,水星文明在迷信階段就因無知而摧毀了首富的身體,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文明的發展雖然受阻,卻並沒有停下向前的腳步……

重新讀到讀過的故事總是很有興味!在上初中的年紀,大劉的《三體》完全看不太懂,因而拿起又放回了書架上,但這篇《水星播種》卻深深的印在腦子裏。因此,我感謝我上小學初中的紅星二場學校,那裏爲學生設置了閱讀課,並設有專門的平房閱覽室,讓我在2003至2006年的初中三年內讀到了《科幻世界》!

在這麼多科幻作家裏感覺劉慈欣的立意最高遠。再讀《三體》,在這個年紀已具備讀完的耐性,也專門查了拉格朗日點、引力波、宇宙背景輻射、洛希極限等專業詞彙,我感覺在宏大的宇宙背景敘事面前,所有的歷史演義小說都很渺小,在以“紀元”爲單位的敘事框架面前,所有的宮鬥、架空、玄幻基本都是渣渣輝,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硬科幻實力過硬的魅力。

相較而言,科幻作家們的作品不一定都具備高水平,相當一部分也很軟——科幻作家們習慣創造出一個物理學家爲王的世界,對現實政治、經濟、社會治理的原理往往談不上精通,對主角的塑造頗似武俠,總有容貌傾城、身材曼妙的年輕女孩圍繞左右、主動崇拜,這一點說白了也不怎麼有趣。

……

回到我讀書的主線。

其間由於白天不夠累,晚上睡前總要在臺燈下再讀會兒紙質書,由此引發出第二條讀書線。

牀頭剛好有一本《人性的枷鎖》,本着買了就別浪費的原則,斷斷續續堅持讀起來。起初毛姆的調調不那麼吸引人,何況我早已見識過馬爾克斯的風采,對文字還是有一點挑剔和自負的,可是看着看着,連科幻也丟掉了——我驚異於毛姆關於人性、人生的洞察力,他寫的那麼透、那麼真,平實的娓娓道來中竟找不出破綻,而且以他那個年代來說,竟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這麼大的事件毫不在意、毫不着筆,這引起了我的興趣。

於是專攻一人,接連讀完了《月亮和六便士》《面紗》和《刀鋒》,也寫下了這四本書的書評,往前回翻公衆號文章儘可以找到。

讀完也找完相關年代背景資料後,微信讀書推薦我肯福萊特的二十世紀三部曲(可見大數據搜索關聯之強大),我原以爲他可能和毛姆年代差距不大,一讀之下才知道肯氏的書寫於2010年,事實上也不過是一般意義上的暢銷書。

在我看來,肯氏絕非毛姆那個意義上的作家,文字內涵、修辭運用、藝術底蘊相差甚遠。

之所以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暢銷書,《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永恆的邊緣》利用演繹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整個二十世紀發生的所有大型歷史事件,巧妙之處在於他用的都是大人物身邊看似不起眼實則能夠窺見大局關鍵轉折的年輕人的視角去呈現,比如:英國威廉姆斯家族的艾瑟爾從貧民窟走到女爵的位置,德國烏爾希裏家族的沃爾特從貴族走向議員又被納粹迫害而亡,俄國別斯科夫家族的格雷戈裏在紅色革命中從普通的工人走向著名的將軍,美國杜瓦家族世代從政,重要的是真真假假他自己既言之鑿鑿又說不清楚。

對我來說,他展示了整個二十世紀大致的發展樣貌,這使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多瞭解瞭解、儘量搞清楚一點之前過去的一個世紀之內發生的事情,這樣才能夠想明白一些今天事物的優勢與弊端。

所以這也是我學完了高中歷史以後首次自己想要找點東西來讀。

其次他的這三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還在於關照現實,他寫的英國的、美國的、俄國的、德國的年輕人不管處在二十世紀的哪一個時代,一戰還是二戰,冷戰還是一超多強,每個人都在問一個問題,大家都在反反覆覆問一句話:“難道我們想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嗎?”

這句話使我震驚,且不去問人類有沒有進步,文明有沒有發展,整體的素質有沒有提高,社會的變革有沒有實現,即使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這句大哉問也恰逢時宜,不公平不正義的現象也還是會出現,披着羊皮的狼還是活躍在我們周邊。所以這也更堅定了我要弄清楚二十世紀是不是他說的那個樣子的想法——此即2020年讀書的第二條線。

在肯氏的敘述中以美國表現最棒,英國次之,蘇聯最差的形式來表述,而我們的很多東西明面上和蘇聯很像,比如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很多領域的架構、運轉,所以我準備先從蘇聯的書入手。

於是我又去讀《俄羅斯通史1917-1991》《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歷史專題研究》《蘇聯末日觀察》《親歷蘇聯解體:二十年後的回憶與反思》《雜談蘇聯》《蘇聯歷史幾個爭論焦點的真相》《癌症樓》《俄羅斯的良心:索爾仁尼琴》……

越看越覺得有意思,於是找來德國、法國、美國、日本、中東等地方的社會學讀物來讀。

今年讀完的有《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臺灣往事:臺灣經濟改革故事》《毛澤東點評歷史人物》以及柏楊的《中國人史綱》。

你看,首先我得檢討,這一條線讀得很少,主要因爲是海棠出生了,我的讀書時間被壓縮了一些,精力不太夠,但不用灰心,一則還有2021可用,二則我還上上網,今年有幸找到了溫乎號,大家都可以關注一下。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我也翻出以前買的《最寒冷的冬天:板門店談判紀實》來讀,雖然到現在也沒讀完,但有幸讀了溫伯陵的《抗美援朝,爲什麼是中國千年國運的轉折點》這篇文字,一下子把我看溫鐵軍教授《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的感想和聽金一南教授講座的內容全部串聯了起來,這種感覺太棒了!

其實《抗美援朝,爲什麼是中國千年國運的轉折點》這篇文字對溫伯陵自己也是特大的好事兒,之前他在頭條只有4萬多人關注,此文一出立馬漲了十萬粉絲。

他是89年生人,只比我大兩歲。能寫出這麼多專欄文章,其中付費專題還有近千人購買(我也是其中之一),而我發在頭條的文章最高的單篇才被三千多人讀過,不得不說是我輩中的佼佼者了。

吹完彩虹屁,再說回讀書。溫伯陵特別善於用大白話講出歷史大道理,正是看了他的文章我才把自己讀蘇聯和我國20世紀發展情況的想法成功印證在一起。

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們是沒有經驗的,在社會治理的各種架構上都是空白,正是打了抗美援朝,蘇聯的援助來了,注意是全方位的援助,不僅僅是工業,醫院、學校、技術部門……裏全是蘇聯專家的身影,各種社會機構怎麼搞,怎麼運轉全靠有人教有人帶——從這一戰開始,社會、經濟、科教文衛事業的基礎一點一點建立起來了,當然大國之間的無常博弈導致親蘇、親美什麼的都是後話了……

由於這一年的大量讀書,我不僅重新找回了中文系學生的身份認同,還修正了自己關於政治的深刻偏見。

我總是容易走極端,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大到國家治理,小到身邊小事,總覺得這樣不好,那樣不對,但現在不會再那麼偏激:

一方面感謝領導和我之間有一次深談,讓我感覺一定得和比自己聰明、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去學習他們的優點,也真正要多看別人身上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儘可能多地團結人,齊心協力辦小事,把小事辦好,然後再接觸越來越大的方面,鍛鍊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政治不是黑,不是一望無際的黑:從大國建立、治理、變革、走向強盛到保證不衰敗,到自己工作的單位起步、發展、建功立業到保證不走下坡路,首先政治即現實,沒有絕對積極向好的工作局面等着你走馬上任,可能是中不溜,也可能是爛攤子——現實總是有好有壞的。

走極端不管在經營家庭還處理工作問題上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看不慣、趾高氣揚、粉刺挖苦、說風涼話,這都解決不了問題。

問題即使解決了也總還有新問題會出現,就算是爛攤子裏面也有好現象和積極因素,就算是看不慣的人身上也有閃光點,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

要收拾、要收攏、要凝聚,要想辦法改變、推動、扭轉,這正是人的因素髮揮的空間,也正是人的主觀的意義所在,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正是政治的魅力所在——鬥爭是看立場、分階段、講方法的,適應不了、做得不好,也恰恰說明個人的能力有限——還有提高的空間。

這一年我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一下子感覺到不能像以前一樣嘻嘻哈哈。所愛有了新寄託,各方面的幹勁也相應更強了點。

也因此認識到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力是一件很難的事——你讀了一本書就會發現它背後還有好幾本應該讀一讀,你做了一件事就會發現它和前前後後的許多事都有關聯,讀的書越多,就知道自己沒讀的更多,何況自己讀的遠稱不上多;做的事越多,看問題的角度也更豐富一點,不會再拘泥於一時一地的得失成敗,能聽懂聰明人的話外音也就越多,沉默的時候越來越感覺到充實——但最重要的,個人在當下掌握的信息在事後看永遠會出現不夠全面、高效和準確的問題,也因此不存在絕對正確的判斷和絕對公正的立場,這一點只能通過不斷學習、不斷歷練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大來稍微彌補。

2021希望自己能順着2020再多讀些書,把沒改完的中篇寫完,爭取把寫了一章半的劇本寫完,爭取具體寫幾個讀書推薦稿,幫丈母孃繼續宣傳她匠心手作的阿膠糕,給她和老婆和我媽買點稱心的禮物,帶孩子去山裏轉轉,爭取回趟老家……

我還是這樣,看到別人讀自己沒讀過的書總是緊張,讀到好書也默默地欣喜欲狂!

把自己愛乾的事堅持下去,再多做些事。

——於2021年1月1日21時47分

(感謝熱愛閱讀的你,感謝善良的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