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1.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道:“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自己行动呢?”

冉有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道:“那还犹豫什么!当然听到就马上行动!”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擅自行动。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您却让他马上就行动。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指导却相反,我听糊涂了,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道:“冉求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所以我让他停停。”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六点半了,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就是孔子说:“要赞许支持说话稳重的人,但是这种人到底是真正的君子呀,还是仅仅从容貌上看起来像君子呢?”

其实这里就是告诉大家要通过现象来看本质,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看他言辞很真诚就完了,还要看他做的如何。

那怎么能看出来呢?一个是遇到大事的时候,一个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我们昨天说过,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说的就是在周公死之前,很多人可能认为周公会篡位,但是周公没有,他就是尽心尽力的辅佐。而王莽篡位之前很多人说他像周公,而事实上他就是一个篡位者。

所以说,认清一个人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认识直接决定了我们与之交往时候的相处方法和态度。识人、用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关系个人利益,对于组织和国家来说,是关系组织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特别的谨慎。

当然了,这样说也不是就要求我们不信任别人了,而是有选择的相信,要多留一个脑子。

至于其他解释,我们就不再多讲了,知道一个也就可以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留给今天这一章。

今天这一篇特别有意思,就是孔子的两个出名的弟子,一个是子路,一个是冉有,问同一个事,孔子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答案。结果他的第三个弟子就奇怪,就像孔子讨教,孔子给出了我们听来最合理的解释,由此就引出了孔子最有名的教育方法论,就是因材施教。

这一章有点长,但是画面感极强,读完这段话,我们就还好像感觉到几个人物活灵活现地也出现在我们面前,像演一部电影,或者说在进行一场讨论。听了以后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的。

先看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里面大家看到没有,一个进之,一个退之。大家还记得我们唐宋八大家有一个著名的散文家吗?他叫韩愈。

我们对韩愈了解最多的就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有一个字叫退之,退之怎么来的呀?就是从这一章来的。

在历史上,很多名人起的名、字,都是从论语里得到的。所以说,看一个人的“字”就知道他有没有学问,而且他为什么要这样起,都是有寓意的。

我们一句一句的来。

子路问:听到了好的道理就行动吗?孔子就回答:有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自己行动呢!必须要先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啊!

那个时候应该同学们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或者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子路问完了以后,冉有继续问:我听到就马上行动吗?孔子就对冉有说:你听到了,既然认为对,你就马上行动呗,还犹豫什么呀?抓紧动起来,马上行动!

公西华这个人我们也在论语里多次学习过,这个人比较有钱,而且也善于外交,代替孔子去出使,锦衣貂裘,风度翩翩,也是一个不错的人物。

这个人也善于观察,也善于提问。善于观察就是他发现了孔子对两个学生完全不同的态度,善于提问就是他自己肯定有自己的猜测,但是他要向老师来进行求证,为什么呀?如果没有这句提问,我们可能怕不知道孔子因材施教是怎么回事儿,他这一问不单让他自己的疑惑解开了,而且让我们千百年来这些学子们都因此而受益了。

公西华问的没什么稀奇,就是把他听到的重复了一遍。珍贵的是,他敢于把自己的问题问出来,不让自己做一个糊涂人。孔子听到以后,其实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有合理的机会和大家做解释。

举个例子,就像昨天晚上,我在群里也发表了一个小小的演讲,那就是论学习论语的几大好处,也是由我和九兮、李婷的对话来展开的。

我们做什么要有一个话题,有人问,有人答,然后你才能够展开讨论,展开讨论其实就是我们思考,思考出来了,你看就豁然开朗了。否则你也不闷着不吱声,我也闷着不吱声,好像懂了,真懂了吗?未必啊!

孔子的这个解答可以说是他洞悉人性的结果,也是他方法论的总结,这样的老师真的就是老师。为什么他是千古以来的圣人呢?就是因为他善于因材施教。

冉求这个人相对来讲就算是比较稳重的,他应该就像孔文子说的似的,遇事往往会三思而行之,这个三不指的不是具体就三次,而是要多次思考,反复思考才行动。往往就是思考的时间长了,行动跟不上,会错失一些好机会。

因此孔子就鼓励他,你听到了就要行动,不要犹豫,有什么可纠结的呀?你本身就善于思考嘛!再思可以,考虑的差不多就行了,该行动就行动,在行动中思考,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往往碰到这样的人,看着这个东西好,或者听这句话好,想行动,但就是瞻前顾后,思量来,思量去,等等,再等等。

其实在你等着的过程中,机会就丧失了。对于这种人,过于谨慎的人,就是需要我们多鼓励一下他,告诉他要当机立断,不要贻误时机。

子路是什么人大家都知道,相对来讲他是个武人出身,比较鲁莽,或者说行动力比较强,我们以前也提过,子路要听到一个道理,恨不得马上就去做,急性子。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要是告诉他:对,马上做。那就毁了!因为道理是道理,好也是好,但是你要思考,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权衡一下,

好东西多了,我们都能要吗?你比如说现在有无数的课程我们是不是都要参加,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果什么都参加你就累死了,而且由于你精力不集中,过分的分散,即便参加了又能怎么样呢?

对于子路来讲容易冲动,如果不劝他的话,听什么好就上,那是要容易出问题的。而事实上来讲,是否是如此呢?真的是如此,子路后来就死于卫国之乱,其实就是他考虑不周的原因。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面,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敲打点醒子路。当碰到有问题,要不要立即行动的时候,孔子说,你上面有老人,有父亲,还有兄长,不要擅自行动,要多和兄长父亲商量商量,听一听他们的建议,再行动也不迟。

其实这里面的父兄在这是只出一种情境。孔子作为子路的老师,师徒同父子,子路在遇到事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向孔子请教一下呢?是不是可以向周围的这些比较稳重的同学商量一下呢?也是可以的,我们不要拘泥于说就是父和兄。

咱再说说父兄在的问题,在《礼记》中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以私财。 ❤️

说的是父母在的时候不能对朋友以命相许,为什么呢?因为不能死在父母前面,我死了,谁来替我尽孝呢?

说到这里,大家要是听到我刚从家里回来那两天解读论语的时候说那句话,大家也都知道了。我母亲89了,最近刚刚去世,我大哥66了,他在此之前就很担心,恐怕自己走在母亲的前面。

母亲安稳地走了,他也就如释重负。因为即便现在哪天没了,也没有负担了,因为父母已经先走了。

其实这就是孝,生命的来源是父母给的。孝敬父母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再好的朋友,你也不能要求我为他冒生命危险。

子路后来在卫国的争斗中救主而死,而且当时是他自己并不在危险中,也明知救不了,慷慨赴死去救,老师教他再多也没用,也改不了他的性格。

对于我们来讲,事关生死大事,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我们不单是有父母,我们还有妻子,爱人,还有好多需要我们的人,生命诚可贵!

父兄在,命不能给朋友,钱财也不能自作主张的给出去。都说朋友有通财之义,所谓能够好的穿一条裤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

但是若父兄在,不能通财,不能说你给说给钱就给钱,你说借钱就借钱,因为你有孝养父母的责任。这个其实就告诉我们,遇事要商量,不要擅作主张。

当然了,至于具体做不做,谁来做主意呢?自己还要考量关系远近,他值不值得这样!那该行动的,还是要行动的。

总而言之,我们遇事要思考,一定要思考,以后再行动。

就像子路,更需要思考了,说起来这一块,我举一下我自己,也算是一个子路似的,听到什么好东西我马上就要行动,看到什么好东西我马上就想买,有很多东西买到手了,哎呀,特别开心,也确实用到了,但是也有很多东西呢,买了以后发现不合适,或者说买了以后用不着就闲置了,浪费了很多资金,

这块儿我以后也要多思考一下。

如果有的战友老是犹豫,老是彷徨,老是思前想后,那么我也劝你立即行动起来,你已经考虑的够多了,不要无穷无止地去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没有行动,你的思考就没有着落之处。

同时通过这师徒四人的对话,我们如果是做老师的,或者说我们是做家长的,那对自己的学生,或者说对自己的孩子也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退缩的人要鼓励一下他,冒进的人要拉一下他,而不是所谓的一视同仁,对谁都是训斥,对谁都是鼓励,那是不行的,看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我觉得一定会对大家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希望大家都思考一下自己是属于子路式的人呢,还是属于冉有式的人呢?

对照一下,如果是子路式的人需要多思考一下,多听听父兄的意见,好朋友和老师的意见。

如果是冉有这样的人,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因为你已经思考的够多了,也要做好作为老师和家长的角色,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对他们因材施教,该说的就说。

好了,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一章也特别有意思,明天我们再详细的来一起学习,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早晨六点半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