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八百》有感

中午看了影片《八百》,導演還是管虎。風格上和《金剛川》有些相似,都採取一個特定的場景進行情節的展開並隨之昇華,冷漠敘述而不失深度。第一次接觸管虎的作品是一五年拍的《老炮兒》,馮小剛被他選作主角,影片上映後大賣,可見管虎作爲導演應該是非常稱職的,才華有點被埋沒的感覺。

這部影片依舊很賣座,大衆的評價也很高,因爲表現了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頑強,這些都是非常觸動人心的。和以往的戰爭片不同的一點,在於刻畫了一些散兵在戰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人的真實本性。不是每一個人走上戰場就變得勇敢起來,這需要一個過程。

另一個特色是戰爭的另一端英租界是如此的“太平”,作爲那個區域的公民竟然可以隔岸觀戰,拿起望遠鏡彷彿自身置身戰場而不必擔心敵人的攻擊。對於四角倉庫的士兵而言,對岸就是天堂。戰爭休整期,有記者和教師做訪問和慰問,國人進行積極的捐助,冒死運送電話線,這些畫面和場景彷彿一下子打破了以往人民對戰爭的認識。原來慘烈的戰鬥可以和人道主義結合的如此微妙,原來外國上層人物在戰爭面前可以如此從容淡定,還能將戰爭的勝負時間作爲博彩來娛樂。

和《金剛川》的兩種視角敘述相比,該片多了一重敘述視角。除了以散兵的視角描述了四行倉庫內部所發生的事以及回擊日本軍隊進攻;和以日本上海派遣軍的視角敘述了日本軍隊對四行倉庫的進攻以及偷襲外,還有以蘇州河對岸的中國民衆,外國記者及英國士兵從第三視角敘述了戰場的整體情況和各種不同職業、性別、國籍之人士的視角。這些藝術手法的融入,讓我們在觀看影片時也能有多維的觀賞體驗。

《界面新聞》評論道: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臥底。而該片卻從一羣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衆而出,恰恰是因爲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醜”。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羣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