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解決問題教材比較”讀書記錄1

“解決問題教材比較”讀書記錄1

    各版本教材都是將問題解決融合在各領域(數與代數、幾何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知識中滲透教學,問題來源多樣化,表徵形式豐富,注重問題解決過程的經歷與體驗。

不過,書上提到,一年級的問題解決多數集中在“數與代數”這個領域,究其緣由大概是兩方面:

一是教材編排的特點,一年級中數的認識與運算佔了很大的篇幅,問題解決自然就多;而其他領域的知識只是簡單的穿插安排,以概念的理解、過程的參與爲主,問題解決自然不多。就算有,也還是迴歸到數的運算這個領域中來。

二是小學生認知特點決定了問題解決的安排情況。一年級學生的知識籌備很少,這一階段的重點不是用大量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而是爲解決問題籌備各種知識、技能、方法等。換言之,先要學到一定量的知識,再來解決有關的問題。驀然發現,我昨天提到的數學知識最後的落腳點是用於解決問題的思考與作者的觀點幾乎是一致的。只有孩子擁有了大量的知識,纔有瞭解決問題的可能。

在前3篇讀書記錄中,我多次提到——儘管課標提出了四基四能,(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數學思想;四能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落實的不是很好。我曾經一度認爲,教材裏面很少涉及到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這兩個環節。經過今天的讀書,發現,我的看法是錯誤的。教材上有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這兩個環節的訓練。

比如:人教版教材在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有統一的引導模式——“三問”模式。

一問“你知道了什麼?”,幫助學生理解問題情境,發現要解決的問題。(不過,由於教材是靜態的。孩子們能直接看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給人的感覺就是直接給出了問題。教學時,做好要動態的出示——草地上現有7只雞,又來了8只雞;你能發現與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其實,三年級上冊兩步計算的題目中,當沒有了中間的小標題時,就需要孩子的這種順勢發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問“怎樣解答”對應着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我個人覺得分析問題是最爲關鍵的,只有會分析問題了,纔有解答的可能。分析問題時,需要教給孩子們分析問題的策略。蘇教版教材在分析問題的策略這個方面比較有特色在,在問題解決中,注重列表和畫圖策略,指向策略的形成與體驗,幫助學生的思維有特殊走向一般。

三問“解答正確嗎?”用於對解答結果的檢驗、回顧與反思。在檢驗階段,要讓孩子學會用最終求得的結果代入到原題中去,從頭到尾走一遍,看看是否符合題目的描述。如果與描述一致,則說明解答是正確的。比如:草地上原有一些雞,走了7只,還有8只,問原來有幾隻?當孩子的最後答案是15只的時候。可以把15代入,得到草地上原有15只雞,走了7只,確實是還有8只,完全符合問題的描述。我想,如果孩子能有這樣的反思與檢驗的習慣,將會受益終身。

有時,人教版教材還會安排“你發現了什麼”“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樣的內容。該類習題一定是有很多的已知條件,可以把有關聯的兩個組合,進而能提出新的數學問題。不過,一年級時是這樣安排的,二到六年級時依舊是這樣安排的。旨在培養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學實證表明,在一年級孩子認識生字不多的情況下,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對孩子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這種類型的題目能否不從一年級開始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