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无为,方懂得生命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在动态中生生不息,并无真正的静止。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理。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没有绝对的标准。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的,没有了结之时。生命无常,且生生不息,所以,对待生命的态度,就成了千古圣贤时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庄子云: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其出”意思是生命的外在,“不”就是不因生命外在的东西而欣喜。白话文的意思是:上古得道的真人,当尧、舜也没有什么高兴,当周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万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王霸业,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其入不距”,也没有觉得同外界有了距离。嬉笑怒骂均与他人无关,“悠然而往,悠然而来”,对待生死,怡然自得。

传说中大禹有一语名言:“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即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可谓一句点透生死。古人也常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意思是,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


庄子主张要做超脱生死,置死生于度外的“真人”。因为古之真人能“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他死后才能“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在庄子看来,生死并不是绝对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万物合为一体“有”、“无”、“生”、“死”的界限也都是相对的。

我们的生死都是宇宙大道的造化,既然我们的生无非是道的外在化,我们的死无非是道的内在化,既然道的运行和造化独立不倚、所向披靡,我们何必不自量力去损害大道和帮助大道呢?

凡真人都应该“得”“道”,都应该获得“圣人之道”。一旦超越和摆脱了生死的种种束缚,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一旦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就体悟到了或获得了独立不倚的“道”了。他一旦体悟到了或得到了独立不倚的道,他就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进入无生无死的境界。道大化流行而使万物生生死死,而道自身却不死不生。它对于事物,无所不送,无所不迎,无所不毁,无所不成。庄子将这称作“撄宁”。


撄宁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在万事万物生死成毁的变动不居中和种种干扰中保持宁静或寂静的心态。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天人合一,人道合一,对自己的生死也能够以道观之,生死成毁也就成了一种无所谓的事情了

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修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短暂易逝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永不松懈。但事实上,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

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人生不过是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如云烟过眼。


天下有胜于无,一切从无中来到无中去,其实这正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只是有些人把生命想得过于复杂,令它承载了许多额外的沉重,因此失去许多生活的真味。

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所有生命都在自由中流转往复,我们只需静静地面对世间万物的生发、繁荣、衰灭,达生只需知晓无为的道理,如此,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