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惟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惟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大家好啊,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六点半了,我们准时来一起学习论语,今天这一章啊,特别的关键,应该说是目前为止最长的一章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章,希望大家呢,能够好好听听。

还是简单的来回顾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说的是子路做季氏家宰的时候,想让年纪比较轻,资历还不够,能力还不足的子羔作费邑这个地方的宰,首长。孔子不同意,恐怕强行让子羔处在这个位置会害了这个孩子。

因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子路听了老师的话以后,抓紧辩解,说:那个地方有庶人在做官,有这个普通的惯例,具体的事儿都有人管,他不过是做下领导就是了,可以边看边学。

至于社稷,也就是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也有专门的班子,成熟的仪式,不需要过多操心。何必要先学好了,以后再去干呢,直接干不就行了吗?

孔子听了他这段话以后,就特别的生气,说是故恶夫佞者,我最恨你这种狡辩之人。

他们两人的差距在哪里呢?其实就在于理念的差距,还有一个就是对于事上的理解的差距。

孔老夫子说的读书是要先修养身心,而子路把它理解为具体的事务,治理人,祭祀神啊,所以说老师挺生气的。

具体能从中有什么教义,昨天我们也讲了很多了,希望大家感兴趣的不妨多听两遍,好好的琢磨琢磨。

我们还是把重点放在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章上,这一章特别的长,我算了一下,是400多字。

讲的是孔子和四个弟子在一起围坐,很开心很放松,孔子说我们师徒在一起没外人,大家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结果这四个人都分别做了回答。孔子对他们回答的不同态度,其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性格,这些学生的特点,这些学生的思想层次以及孔子的志向。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惟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惟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一章本身比较长,由于时间有关系,我们不能讲的太多,大体上给解释一下。事实上这一章是饱含深意的,我们一句一句的来看。

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孔子的得意弟子陪着老师在一起坐着聊天儿。

其实也是一种情景教学法,不是说非得在课堂上怎么样,而是在坐卧之间来探讨人生哲理,其实就是一场教学。

孔子就说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是我比你们年长一些,孔子说,我比你们多活一天,其实就是谦虚,这是谦词,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岁数大一点就不好意思,就过于拘谨,我们师徒有啥说啥吧,大家放松心态聊聊。

平时的时候,私下里面,你们也会经常以为自己才干很高,足以济世,就是得不到伯乐的赏识。当然了,那会还没有伯乐,就说这个意思,就没有人知道你们。

那现在咱做一个假设,有人知道你的才干,给你机会,那说一说你们都打算怎么做呢?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吧!

这里面孔子就是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先让大家放松,然后做了一个情景假设,你们不都说自己很厉害吗?自命不凡吗?那要有人赏识你,那你说说你能干什么啊?能带来什么样的成果呢?说一说你的志向让我听一听,大家一起好参谋参谋。

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是什么意思啊?就是马上回答,老师话音刚落,他就回答了。那这里边能看出子路是急性子,另外一个说什么呢?就没有深入思考,脱口而出的。

这个就是性格,按说弟子里面他是孔子的大弟子,年龄最长,比孔子只小几岁,他应该更稳重,但性格使然,他说话更快更直接。

礼记有言:“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就是跟我们现在开会一样,领导让大家说说,你得左顾右望一下,然后谦让一让,然后才说。那我就先说了,他就不管那一套,反正我本人岁数大,我又是大弟子,那我就先说,就少了一种那种味道。

说起来还是修养不够,没有能够压下自己的性子。

子路说的是什么情况?其实志向来讲,子路还真的是事先有准备,不是张口不知说啥。你听他说,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四战之地,外有强敌,兵戈相加,内有饥荒相困,让我来治理,三年之后就能让人民勇猛作战,并且知礼乐教化。

这里面大家听子路这么一说,厉不厉害,说这个国家有1000辆兵车,说明是个大国。

这个大国,国大肯定就复杂,管理起来其实就难。那它又夹在大国之间,并且还不太平,与邻国都有纠纷,属于强敌环伺,这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怎么样?有饥荒相困,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内忧外患,像这样的一个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我只需要三年,为什么要用三年啊?是一个周期,这也是一个考核的标准,其实也是说需要一点时间,我就能够让人民勇猛作战,并且能够知道礼乐教化。

勇猛作战,就是强兵啊!礼乐教化,那就更不得了了,这是孔子一生的追求。这样一说,大家想子路这个人是不是胸怀大志并且叫气势磅礴,豪气干云。

那子路说完这一番话,以后孔子的态度是夫子哂之,夫子呵呵一笑,这个哂其实大家知道就是有点儿,不是那么尊重的笑。

呵呵一笑就不是特别赞同,那哪里不赞同呢?其实两点,一个是说子路没有礼貌,有些礼节是要有的,他没有,刚才也说了。第二个,就是说他自视太高,相当于吹牛,那么复杂的局面,内忧外患,你只需要三年就能够达到,富国强兵,能够强兵,并且能够知礼乐教化,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接着孔子就点名说,冉求,你说说吧?冉求相对来讲就比子路谦虚了,因为前面子路刚夸下海口,孔子还有点儿嘲笑他啊,自然冉求看出来了。

他很谦虚说,千乘之国,我可不敢说,但是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给我三年也能让人民有吃有穿,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别的君子来了。

那大家注意到没有,要让人民满足温饱,解决温饱问题,其实相对来讲还容易,但是礼乐教化那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教育,不断的教化万民,最后才能够达到。

冉求说的相对就比较谦虚,说一个小国小邦,过去不是诸侯国嘛,方圆五六十里七八十里,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县,就是你给我一个县,我能把他治理得好,让他们都能够有吃有穿,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冉有这个人特别善于理财,就是现在的话说特别善于搞经济。

冉有说完以后,孔子就接着问了,赤也何如?公西华,你呢?公西华就更谦虚了,他怎么说的呢?

他说我能做什么我可不敢说,我只能说我愿意学着做点什么。就直接不说自己能干什么了,只是说,我的理想是什么,就更加谦虚了。

我们前面提到过,公西华这个人,他是有外交才能的,既可以出使,又可以迎来送往,是个出色的外交官员。

那他说的这个也与此相关,说宗庙祭祀之事,或者在国君会盟的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相,这个小相就是指的是现在的司仪官,礼仪官或者说司仪之类的。

端是礼服,章甫是礼帽。公西华他说的听起来好像是小事,也不过就是搞外交,做个司仪。但是真是小事吗?不是啊,它是大事啊,宗庙祭祀,国际会盟,那就是礼乐教化呀。

这个来讲的话,那是比富国强兵甚至还要高一个层次的事情,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啊。

事实上,宗庙祭祀与外交礼仪就是公西华的强项。

那这里面应该可以看得出来,言为心声,说的都是自己想的,每个人说的都是自己内心深处心心念念想做的。

接下来,孔子就问曾皙,他是曾参的父亲。

曾参和曾皙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学生。另一对父子是颜路,颜回,也是夫子学生。

先看看场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就是曾皙正在鼓瑟,应该是之前师徒们在一起聊天儿曾皙,谈着音乐给伴奏,让这个和气氛更加和谐。

就是曾皙鼓瑟的声音,渐渐地就停了下来,最后有一句收音结束。然后把瑟停下来,停下来了以后就开始振作起来,注意力就放在这个上了,开始说话了。

这里面要说到先后次序问题,曾皙的岁数肯定比较大,应该是子路说完以后,这个曾皙在鼓瑟,在忙啊,所以说他们都说完以后,曾皙正好弹奏也结束了才开始发表意见。

那他说的就是什么呢?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我与三位师兄弟的想法不一样。

孔子就说了,没关系,只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我们自己闲聊嘛,别紧张,不用太在意,说说你真实的想法就好。

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暮春时节,阳春三月,这个三月指的是农历,就是相当于我们春夏之交的时候,天开始暖和了,快要到夏天了。

春服既成就是春天的新衣刚刚穿上身,摆脱了寒冷,可以出去游玩了,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春游踏青一样。

这个时候春光大好,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百花齐放,碧草蓝天,好日子啊,我就约上五六个大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儿,少年,结对出门踏青,到哪里去啊?到沂水河边去沐浴。就是到那里边洗个澡,洗完澡以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舞雩台是鲁国祈雨的祭台,然后呢,一路唱歌,一路回家。

曾皙的一番话,把老师说的是心驰神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哎呀,我的志向和你一样。

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在后面就问老师,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们三位同学的回答,老师怎么看呢?

孔子这个时候就说,只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没怎么看。

那曾皙就问啦,你说没怎么看那你当时为什么哂之呢?你有点儿哂笑之路呢。

孔子就是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就是你有志治国,首先就要懂得礼让,从你一开始回答就看出来,你一点礼让的表现都没有,态度也不让,说话也不让,口气又特别大,当然要敲打他啦!这就是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接着又说冉有,谁说方圆六七十里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一个邦国,一个诸侯国呢。千乘之国是国,五六十里也是国呀。

那大国政治和小国政治哪个上档次呀?孟子在讲王道和霸道时讲过这个问题,他说,霸道要靠实力,所谓地方千里,带甲十万,有多大实力就能霸多大的地盘。

但是王道并不是靠地盘和兵力的,靠的是仁义,靠礼。比如说汤刚兴起的时候,以70里见方,文王以百里之地起家,行仁义,天下归心,最后统一中国。

最大的倚仗不是有多少兵,有多少辆车,而是他们是否有好的价值观,是礼乐教化。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个道理。

所以从这上来看,冉有的志向并不比子路小,子路说他能够富国,其实国家富了,兵就说强了。国富兵强礼乐教化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

再评价一下公西华的说法,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就是宗庙祭祀和诸侯会见之事不就是国家大事吗?如果公西华这样的叫小事儿呢,什么事叫大事啊?

治国说是大事,但不就是一项一项具体的事件嘛,无论是祭祀还是诸侯会盟那都是大的不能再大了,大家想是不是这个样子?

那这章看起来就完了。

事实上呢,还没有啊,怎么说呢,就是为什么孔子,他最赞同的不是子路说的强兵,不是冉有说的富国,也不是公西华的外交和祭祀。

而是赞同曾皙说的一副场景,天暖和了,春光大好,我们出去玩儿啊,玩的挺高兴[呲牙],又是洗澡又是唱歌,一路唱歌,一路回家。

这个是大问题,也因此呢,在整个历史上引起了很多疑义和异议,大家都有点不是很明白。

因为按说跟着老师来学,不就是来学安邦治国之道吗?不就是来富国强兵吗?不就是想礼乐教化吗?不就是想最终能够有所成就吗?

那在这里啊,就得说一下语言环境的问题啦,语境,在当时那个语境下,孔子一听说踏青啊,下河洗个澡,春风拂面,唱首歌,心向往而之,脱口而出,美啊,一下子就被他那种场景所带过来了。

那到底有没有多大意思呢?其实还真未必说,瞬间反应有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分析的时候啊,也可以好好的去分析一下。

这里面啊,张居正提供了另外一个讲解。

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若负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见于世,则出处之际,必有不能以义命自安,而苟于所就者。子路仕卫辄,冉有从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独与曾点,以其所见超于三子也。”

就是张居正说的话是非常深刻,而且对我们有教益的。

那我有一身本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是安贫乐道,为什么要安贫乐道呢?因为只有说安于贫困依然能够乐于求道,这样的人发达之后,他发达以后才同样能够安富乐道。

不像一些暴发户,穷的时候愤世嫉俗,一旦有富有了以后就开始胡作非为啊,爆发吃,爆发的喝,炫富啊,显示你多牛逼多厉害,好像觉得自己翻身了,终于咸鱼翻身了,不可一世了。

同样的哈,如果自负才能非要干一场,真有机会干的时候,他就会舍不得失去这个机会,就不能以义命自安,不能坚持道义原则,不能接受失去机会的命运[流泪],就会委屈妥协于他的权力来源,掉进大染缸,跟着干坏事儿。

子路跟着卫啊死于内乱,冉有跟着季氏,帮助季氏横征暴敛,以致于同孔子痛骂,要小子们击鼓而攻之。

子路和冉有的毛病呢,病根都在这儿,所以孔子唯独赞同曾皙,因为他的见识超过了三位同学。

那我来分析一下啊,就是曾皙所描述的,看起来好像云淡风轻,与志向没有关系,但其实呢,这是表面意思。

真正来讲啊,这就是一个大同社会的场景,一个和谐社会的场景。

天好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的啊,约朋唤友带着小孩儿,就像我们现在几家人一块儿啊,携妻带子出去玩儿去,尽情的去放松,洗洗澡,唱唱歌,吹吹风对吧,游览一下大好河山,无忧无虑。

这个场景我们现在来讲是很正常的呀,大家都能够这样做呀,但是你不要忘了在当时孔子那个年代,什么特点,一个是礼崩乐坏,整个社会都是乱的,老百姓是穷的,民不聊生,在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肚子饥饱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你比如说颜回,他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这种情况下,能够一起出去玩儿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曾皙说的这个其实就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大家都有了礼乐教化。衣食无忧的这种状态,能够有这样的社会需要什么呀?需要圣贤,需要君子去不懈的努力啊,他说的应该是理想化的场景。

是孔子心心念念啊?想要达到的目标,不但曾皙可以这样做,而是天下人都可以这样做。

所以孔子才会点头称是啊,吾与点也。

就是我赞同你说的话呀,我也有这种理想让这个社会和谐美好安定,没有战争,没有饥荒,老百姓都能够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好了,今天这一章比较长,我讲的呢也比较多,时间也超了十几分钟,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总而言之这一章希望大家认真的听,好好的去学,然后能够积极的做一下回馈,好不好?

明天我们来学习第12篇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月月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就是第12篇的第一章也挺长的,是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来一起相约六点半继续共同学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