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

二、以法治世,雄才展现;

清正廉洁,节俭抑奢。

曹操一生以法治世,赏罚严明,提倡廉俭,敢于直言上书,不与权贵豪强同流合污。现举数例以为证:一七四年(熹平三年),刚满二十岁的曹操以孝廉的身份被推举为朗,做了洛阳北部尉,踏上了仕途。尉的官职虽然比县令还要低,仅负责洛阳城北部的治安,但他却不以官卑位小为意,执法可很认真。洛阳是首都,天子脚下,权贵又多,很不易治理。然而曹操一上任,便修缮了他所管辖的四道城门,并在衙门左右各悬五色大棒十余根,申明禁令,凡有违犯者不避豪强权贵,一律用五色棒打死。宦官蹇硕的叔父依仗侄子的权势,违禁夜行,被曹操棒杀,于是“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治安情况大为好转,这说明曹操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对宦官专权,胡作非为,横行不法的现象深为痛恶,初上政坛,就表现了他的才干和勇气。

由于与宦官集团公开作对,不久曹操就被免职了,直到一年后,朝廷才以曹操“能明古学,才堪大用”(裴松之语)再度起用为议朗,他不顾个人安危,数次上书大谈政策的弊端乃在于宦官与外戚专权,灵帝置之不理。忧国忧民、敢于上书而又不被采纳的曹操对汉室的前景深为忧虑。

一八四年,曹操因战功卓著升任济南相,他怀着治世救国的理想,做一个封国的长官,很想有点作为。他一上任就大量裁撤贪官污吏,焚毁祠堂、禁绝泛滥成灾的祭祀活动,几把火烧得济南“上下清平,政教大行”(裴松之语)这一系列行动,充分显示了他治国安邦的才干,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与主张。在这里,他写下了蓍名的诗篇《对酒》,热情地描述了官吏忠良,人民勤劳、国家昌盛、有礼有法的太平盛世。但汉帝国却越来越乱,权臣专朝,贵戚横恣。曹操既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志向 ,去迎合权贵,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治国安邦又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他索性辞官回乡去了。

曹操就是这样坚志守节,不与权贵附和相随。他一不靠巴结,二不靠关系,只靠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拓展前程。复任议郎,是第一个明证;立军功而升任济南相,更是一次大的成功。曹操一生采用申不豁、商鞅的治国方法,以法治民,民生安定;以法治军,军纪严明,充分现示了其安邦定国的经天纬地之才。。。

曹操平生还提倡节俭,反对奢华、厚葬。直到他临死前还遗令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不宜拘守古礼。安葬完毕,大家就脱掉丧服,带兵驻防的将官,不得擅离营屯,各级官吏,都要各尽职守。入敛时只用平时穿的衣服,不得用金银珍宝来陪葬。”(《魏书-武帝纪》)由于曹操的提倡且身体力行,一时造就了一种节俭的风气。有的官吏穿了新衣坐了好车,就有舆论说其不廉洁。这使得过去那种奢侈淫佚的风气有了一定改变,对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