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的王通

      公元603年,一個叫王通的年輕人來到洛陽,給隋文帝獻上一部《太平十二策》,這部嘔心之作,閃耀着一個偉大的思想:行仁政,明王道。他想憑此完成一個小目標——做帝王師。

      帝王師哪有那麼容易做,先做個教師吧!隋文帝隨口一句話,給王老師安排了一個小官,到四川任職去吧。

      到四川?開麻辣玩笑吧?!以我的才華,到哪裏都是優秀教師。

        王老師打點行囊,回了山西龍門的老家,在一個叫白牛溪的地方創辦了一所私塾。

        沒有鮮花紅毯,沒有鞭炮齊鳴,沒有剪彩儀式,王老師的補習班開學了。

        就在楊廣各種作死的那些年,王老師的學生和文友越來越多。

        在課堂上,他很注重素質教育,善於啓發學生:“人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來,同學們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一個比王老師還大幾歲的年輕人站起來:“老師,我要輔佐明君!”

        “很好,魏徵同學,獎勵你一朵小紅花。”

      另一個學員也舉起了手:“老師,我要做大法官,讓天下沒有被冤枉的人。”

      “法律是仁政的基礎,杜同學回答得也很好。”

        這個杜同學叫杜淹,是隋朝的高級幹部,多年之後他被李淵挖走,做了大唐最高學府的教授。他有個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杜如晦。叔侄二人,最終都是初唐名相。

        第三個學員也起立了:“王老師,我要學習你的《太平十二策》,安邦定國。”

        王通心頭一痛,熱淚兩行:“唉……別提了。當今亂世,皇帝殘暴,靠仁政思想不行啊。”

        這個要安邦定國的學員又默默坐下,繼續聽課,課本上寫着他的名字:房玄齡。

        “那靠才華行不?”一個自信的聲音從後排傳來。

      王老師仰頭望去,目光深邃。“當今這亂世,不是才華的事,主要是朝廷不仁啊。”原話是:“小人任智而背仁,爲賊;君子任智而背仁,爲亂。”

        這個要靠才華的學員,名叫李靖。

      課堂氛圍一時沉悶。王老師拿起課本,故作輕鬆:“同學們,下面讓我的弟弟,給大家分享一首詩吧。”

        掌聲雷動。人羣中一個年輕人走向講臺,緩緩念道: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站在暮色裏的東皋,看不清前方的路。秋色深山,牧人獵戶,詩意盎然。在這個沒有知音的世道,我多麼想隱居田園。

        這首寫在隋、唐交會點上的《野望》,在歷朝諸多唐詩集裏,都佔據了開篇第一把交椅。寫詩的年輕人叫王績,是王通的親弟弟。

        是不是被王家人的才華驚到了?

        別急,多年以後,王通還會有一個更具才華的孫子,名叫王勃。

        這就是王通在隋朝末年的影響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