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使大米成爲中國人重要的主食之一

大米是東亞、東南亞各國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而以大米作爲主食也是現今東亞各國能擁有龐大人口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爲,大米可以被稱爲“穀物之王”。相同耕種面積下,大米的可供應人口數是小麥的3~4倍。僅僅擴充水稻田的面積,就可以實現國家人口增多、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目標。也正因如此,一個國家食用大米的歷史與國家疆域擴大的歷史其實是有所重疊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

日本人普遍認爲中國是水稻耕種面積極大的國家。特別是最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米很可能不是從朝鮮半島,而是從中國的長江流域傳播到日本的。很多人僅憑此事就認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水稻產量極高的國家,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公元前三世紀前後,中國處於強大而又繁榮的漢朝時期,人們十分重視“五穀”的產量。所謂五穀,大多指的是小米、黍、小麥、大豆以及麻。對於當時的漢朝人民來說,大米似乎不屬於重要的“五穀”之一。

話又說回來,漢朝時期的國家政治經濟中心位於黃河的中下游流域,也就是說,漢朝人民主要聚集於中原一帶。此區域氣候溫暖,確實不適合種植水稻。也因此,當時的中國人大多不以大米爲主要的食物來源。

讓這一切發生改變的是四世紀前後發生的“五胡亂華”事件。西晉政權被南匈奴擊敗,中原地區不斷遭受來自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地區遊牧民族的騷擾。在那戰火紛飛的時代,不少畏懼戰爭的漢族人背井離鄉,到長江以南地區生活。

得益於溫暖溼潤的氣候以及三角洲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江南地區格外適合種植水稻。儘管如此,古代中國人並不嚮往在江南地區生活。漢朝初期,華北地區和江南地區的常住人口比例就達到了9:1。因爲古代江南地區流行以瘧疾爲首的各種傳染病,當時的漢族人因懼怕瘟疫而不願接近江南地區。

當然,如果華北地區戰火紛飛,那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五胡亂華”時期的漢族人大舉遷往江南地區,並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

此後,江南地區也因爲種植水稻漸漸變得富足,常住人口大大增加。到了八世紀前後,華北地區和江南地區的人口比例變成了6.5:3.5。

還有兩個重大事件影響着江南地區的發展。第一個是十一世紀前後,秈米由越南傳入中國。秈米不但成熟週期短,且不懼怕陽光的強烈照射。因此從那時開始,江南地區就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了。

另一件大事是十二世紀前期,北宋爲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所滅,宋室南渡並建立了南宋。漢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再次轉移到江南地區,江南地區因此得到了飛速發展。

從結果上看,雖然晉朝敗給了北方遊牧民族,迫使漢族人大舉南遷,但漢族人口也憑藉水稻的強大人口供養力得以恢復。同時,擴大的可耕種土地又使當時的中國變得更加富庶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