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153

【每日分享】本體是如何遺失的?

本體是與生俱來的,也隨着嬰兒的身體一起成長。新生兒剛開始處於完全的本體狀態——合一狀態,隨後,開始體證本體的特質:融合、力量、價值感、寧靜、喜悅、和愛等,以及發展個人性的本體,體會到個體性本體的特質:平靜、謙卑、真實、鎮定、超然、勇氣、節制、純真、行動等等。但因爲環境的干預以及人與環境的衝突,所以本體發展變得不完全。每經歷一次痛苦和創傷,本體的某種品質就會減低。

本體的此項品質就逐漸被隔絕於個人的經驗之外,留下的可能是一種空虛、匱乏或坑洞,也就是我們內在的深層傷痛。我們就自動地逃避,並以相似但錯誤的外在品質來對抗它。

例如當我們對母親愛的需要因拒絕或忽略沒有被滿足,我們就受到傷害,爲了避免經驗到傷害,我們會麻木身體的感覺,如此一來我們就隔絕了愛,體會不到愛的特質,而被空洞、虛無感填充。這份空虛感會讓我們產生墜入深淵的恐懼感,也稱終極恐懼,這份恐懼感讓我們感到沒有足夠的力量面對和經驗它,也使我們忘記了自己就是愛本身,以爲愛是外在的某樣東西,驅使我們快速不停地從外面尋找它,去得到某個人的愛,然後用他的愛來彌補內心的傷痛。

虛無的空洞留存有當時受創的情境以及當時失去的本體面相,且被我們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的最底層,我們也想不起當時發生了什麼或遺失了什麼。隨着向外的索取,虛無空洞被經驗到的各種情緒及信念塞滿,而它們形成了我們的人格模式,我們就以之爲自己的形象和身份。

這樣,本體就被我們遺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