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隨流水21-01-12:日更,有必要嗎?


1月12日,冬月廿九,週二,晴,-2至7度

故人消失三天了。我似乎就成了簡書裏的孤魂遊鬼。很想跑她家去大喊,你趕快出來,好嗎?可我沒有權利干涉她的自由。她或許這兩天有了緊急的事,又或許她實在太討厭簡書給每個人頭像上添的“足”,乍一看,分不清誰是誰。她回新浪去了嗎?新浪的家裏也是毫無動靜。那我就姑且放她幾天假,我也常有蹺課的日子。

我一天無數次地打開簡書,期待她的出現。順便也頻繁地瀏覽了關注頁。發現很多簡友在爲是否要日更而糾結。很多人把日更當作寫作訓練,可結果發現數量的積累並不能促進質量的提高。而日更的強制規定,又激起身體裏惰性的反抗。偶爾停更,倒像獲得了衝出牢籠的自由。然逍遙沒幾天,心裏就起了膩味,覺得還是需要一個像簡書這樣的落腳地,纔不至於活得輕飄。類似的矛盾糾結,我也曾有過。也就在最近這半年內,才徹底想通。如今,再讀到這般糾結的文字,就直想問一句,你會糾結飯要不要喫嗎?當然這世上仍有很多人爲了美,在每頓飯上都要糾結一通。就如同簡書上的人,爲了文章出效益,也常要爲如何寫?寫什麼?以怎樣的頻率寫?等等糾結。我把日更與喫飯對等,只是想說明,寫作在我心裏就如同喫飯一樣是無所爲而又必須爲之的事。正因爲我不對寫作抱有求得外界認可的欲求,所以對日更就沒有糾結。

我寫什麼,與我閱讀的興趣有很大的關聯。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我的文字不知不覺就與我讀的書同一個味道。這說明,我的文字還不夠成熟,還未形成自己穩定的風格,故而容易被人感染、帶跑。另一方面,我閱讀的興趣也決定了我書作的興趣。我現在幾乎已經不讀虛構類的小說,也不讀文學味道濃郁的文字。知識性、思想性以及實的生活,是我閱讀的興趣所在,哪怕文字稚拙,也比費盡眼力去讀一篇詞藻華麗卻空洞無物,用千篇一律的口吻無病呻吟的文字好。現在專業文學給我的感覺就是假、空、雷同。我記得錢穀融先生說過,文學就是人學。如果文學裏沒有一個獨具個性的人存在,這樣的文字於人於己都是沒有價值的。

與其說我喜歡日更,不如說我離不開它,就如同人不能不喫飯。日更是對我一日生活的總結和反思。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不堅持日更,那很快我的面目就會在我心裏變得模糊,然後就會活得很茫然,很機械,混跡於人羣之中。我是如此這般害怕此種淹沒感,就像一個落水的人,拼命想抓住什麼,防止下沉。日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因爲我對文字的需求不同,所以我沒有旁人的糾結。

我唯一難過的是,我的文字晦澀難懂,令人望而生畏。我知道很多點讚的朋友,其實並未仔細讀,甚至壓根就沒讀。這實在有點損傷寫作興致。我也極力想將文字寫得淺顯易懂。可做不到,我的閱讀決定了我的寫作。我讀得神勞體乏、殫精竭慮,自然也就寫不出簡單輕鬆的文字。今天盧老師與我談起很多簡書裏賺簡貝的遊戲竅門。這些我從未關注過,盧老師解說給我聽,我也是邊聽邊忘。再看我的總資產,從與總字數的比值來看,真的比別人低很多,因爲我不懂得經營。我不知道怎樣點贊能得分,怎樣點贊不得分。倘若有遊戲分值的激勵,是否能提高我的興致。我想我的寫作動力是自發的,任何外部的刺激應對它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唯一有作用的,就是被閱讀。我寫完日記,常懶得復讀一遍,更別提修改了。但若接收到一條說到心裏去的評論,就立馬有了閱讀修改的興致。彷彿經別人贊過的文字看起來會美很多。

明日,去杭州接兒子回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