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据《全唐文》,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帝命令宫中妇女做了大批锦袍,赏赐给守边的军队。有士兵在锦袍中得了一首五言诗。这首署名为“开元宫人”的诗(后世命名为《袍中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士兵见诗后自然惊喜不已,不过自个儿只是个小小喽啰,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敢隐瞒,便拿去见元帅。元帅上奏唐玄宗。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开元盛世,国力如日中天,生性果断而多情的玄宗拿此诗在宫中笑吟吟宣示说:“这是谁写的不要隐瞒,我不加罪。”一个宫人上前叩头,自称写了此诗罪该万死。玄宗大手一挥,果不食言,将这个宫女赐嫁给了得诗的士兵,并且说:“我给你们结今生缘”。

此诗词句通俗浅显,含情脉脉,没有文人诗家冷奥生僻或故作高深,出自一位年轻的宫女之手应该是肯定的。以白话表述就是:作为前线战士,出生入死,露宿野外,小女子我是知道的,谨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慰问。当小女子亲手制作的这件战袍到你手中的时候,你我间冥冥之中的男女缘分这根红线也就结上了,这件战袍也因此多了一层礼物的意思,为此小女子着意添丝加线,用心良苦,以期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温暖抚慰。不过,命运注定了你我此生只能是,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双方姓甚名甚,家籍何处,年龄几何,是否婚配,高矮胖瘦等等等等,皆无从知晓,因此结缘,牵手人生,同拜天地,共入婚房,执手相看,凝眸以对,那就绝不可能的。小女子已然宫女,你我互无瓜葛。唉,那就寄希望于来生吧。

按,中国汉代之前的宫女之来是通过征战,像收罗战利品一样拾掇来的,通常战败一方的女俘会成为战胜帝王的嫔妃和宫女。汉代以后,改为由朝廷派出大批人员,于百姓乡土之中挑选良家之美女,年龄十三以上二十以下,择入宫内。美女一旦被选为宫女,便再也不能同家人团聚,深锁宫中,入庵一般,与外界隔绝。其中只有极个别极个别的受到帝王宠爱的才可升为嫔妃,绝大多数的宫女是在寂寞、凄清中孤独度日。唐代曾有诗为:“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由此可见一斑。

宫女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呢?据相关古籍资料,古代宫女的数量自汉代始,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增加。西汉初年,宫女只有十几人。汉武帝时,宫女则突破一千名。东汉桓帝时,后宫聚集美女达五六千人。晋武帝司马炎将宫女数量突破一万。唐开元、天宝年间,后宫人数跃升至四万。时至明代,宫女的数量为九千。唐杜牧《郡斋独酌》诗:“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珰。”《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真是一点没夸张。

为防止宫女反抗,宫中订有严酷刑罚。宫女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打杀。明成祖朱棣爱妃暴死,因怀疑宫女在茶中掺毒,一次就杀掉宫女、宦官几百人。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宫女们回归人间,才算重见天日。

宫女一般妙龄入宫,十三四岁,直到白头不得出宫。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清代诗人吴兆骞干脆有一首特长的《白头宫女行》:“.......春花秋月年华换,掖庭寂寞肠堪断。素手翻书教小王,红颜对食怜同伴......"这些诗歌便是宫女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如果运气好,遇到个开明帝王的话,到了一定岁数,皇宫可以发一定的养老金,遣散那些徐娘半老的宫女回家乡养老的。问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光棍汉们也不敢娶呀,一则养不起,对方那可是绫罗绸缎穿惯了的主儿呀,二则属于农家女的那些生活技能也早已撂荒。最主要的一点是,由于该生娃儿的年龄早已错过,如今人到中年,十有八九都难孕,即便怀孕了,顺利生产的可能也大为降低。故而许多被遣散的宫女只能孤独终老,遗憾终身。

再回到《袍中诗》作者这里。笔者忽然想起两三个小问题:你说宫女里能写诗的能占多大比例呢?想必极微,由此看来,越是卑贱之人,越是需要多掌握一点技能,长点本事,如此翻身的可能也就随之增加了。当然运气也是少不了的,假如那位前线元帅对诗毫无兴趣,那故事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还有就是,唐玄宗看到《袍中诗》是在天宝之乱之前,大唐朝的江山处于最辉煌时代,皇帝佬儿也在兴头子上。假如《袍中诗》之事发生在安史之乱(即天宝之乱)之后呢,这位具有诗歌才华的宫女怕就没那么幸运了,遭一顿鞭笞甚至乱棍捶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皇上烦着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