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種人

蒙古人種,對亞洲人種的泛稱,是人種劃分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提出,是他劃分的五大人種之一 。後來,該詞成爲黃種人的近義詞。

根據美國學者孔恩的觀點,蒙古人種的特徵主要是:淡黃色的皮膚,淺栗色的眼睛,多爲黑色的直髮,體毛及鬍鬚均不明顯,面部中等,顴骨較平,鼻樑中等,兩眼內角具有特別的毗褶等等。他認爲,亞洲蒙古人種又可分爲北亞、東亞、南亞三個人種支系。一支北亞人沿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大陸,發展爲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亞人則擴展到南太平洋諸島嶼。 

蒙古人種的概念和 高加索人種一樣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種族思維逐漸被拋棄時,它們仍頻繁出現在各種科學與通俗文字裏。 當代,孔恩對蒙古種人的劃分學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伴隨這各種爭議。

“蒙古人種”的劃分,被認爲帶有種族主義色彩。據美國學者奇邁可分析,布魯門巴哈採用“蒙古人種”來命名東亞人,並非因爲蒙古人頭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而是因爲蒙古人是歷史上最令西方驚恐的東方人,這個名稱足以喚起西方對於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等的歷史記憶。其後,“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唐氏綜合徵)的命名,則體現了種族思維在醫學中的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