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那些動人心魄的雪夜 1.雪夜訪戴 2.雪夜入蔡州 3.風雪夜歸人 4.雪夜訪普

文/太史栩

近日,全國各地飄起了雪花。

反調君不禁聯想到語文書上描寫雪的絕美詩詞,如“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歷史上,許多故事也在雪夜發生。今天,反調君就給各位看官講講“那些動人心魄的雪夜”。


1.雪夜訪戴

浙江紹興有一座山,叫會稽山,上古傳說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曾於此舉行封禪大典。

山上有一座亭,叫蘭亭,“書聖”王羲之曾於此揮毫寫下《蘭亭序》。

王羲之有個兒子,叫王徽之,字子猷。

某個冬夜,大雪乍落,紛紛揚揚。午夜夢迴,王徽之披衣起身,讓伴讀書童溫一壺酒。啓窗賞景,積雪在皎潔月光映照下,分外妖嬈。過了半晌,米酒在紅泥小火爐上“咕嘟咕嘟”蒸騰,霧氣中酒香氤氳。

王徽之一邊吟誦着大文豪左思的《招隱》,一邊在月下獨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剡縣尋“高潔隱士”戴逵。

住所距剡縣不近,更何況天寒地凍,宜居家,忌出行。儘管如此,王徽之依然乘一葉扁舟,迢迢赴戴家。

東方既白,王徽之總算到了好友戴逵的門前,卻沒有叩響柴扉,掉頭而返。

主人隨和,書童言行亦無忌。書童大惑不解,直言:“來都來了,總得進門打聲招呼、喝盞熱茶再走吧。”

王徽之撂下一句酷斃了的金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900多年以後,施耐庵在《水滸傳》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穿插了首《臨江仙》詞,其中有這樣一句:剡溪凍住子猷船,巧妙化用了這個典故。


2.雪夜入蔡州

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其中有個尾大不掉的節度使,叫吳元濟。吳元濟擁兵自重、目中無朝廷,唐憲宗遂派裴度、李愬等率軍前去征討。

當時,叛軍都在割據地的邊境鎮守,“後院”蔡州空虛。李愬看準這一點,欲出奇兵,直搗蔡州。

乘着滿天風雪,唐軍踏上了征途。這是一場奇襲!起初,僅李愬和幾個核心將領曉得作戰方針。行至中途,李愬突然號令三軍:直搗蔡州城,與諸君痛飲耳!

朔風呼嘯,“飛起玉龍三百萬”。千里冰封,旌旗凍裂,路上被凍斃的人馬相互枕藉。天色漸暗,“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盡皆陌路,唐軍未曾涉足。人人都悲觀地認爲前方是不歸路,此行有去無回,但李愬治軍嚴明、令行禁止,衆將士不敢有違。

全軍冒着暴雪疾行,終於趕至蔡州附近。城外有一方鵝鴨池,李愬命人攆它們作先鋒,以此掩蓋行軍的步伐聲。

就這樣,唐軍如同落地無聲的雪花,悄咪咪地降至蔡州,殺叛軍一個措手不及,吳元濟淪爲階下囚。


3.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字文房。《唐才子傳》的作者辛大才子,取名文房,正是爲了致敬劉長卿。

劉長卿年輕時隱居嵩山,和許多“出淤泥而不染”的隱士一般,他剛正不阿。因此,他在官場上觸怒權貴,屢次遭貶。

某個冬夜,孤獨的他,“行走在冬夜的冷風中”。遠方蒼綠色的青山,已經覆上皚皚白雪。山徑通往林中小屋,人未至,吠聲先響起,以歡迎主人歸來。

忠犬嗅聞主人的氣息,抑或辨聽主人的足音。腳步聲漸近,劉長卿推開柴扉,狗兒歡快地搖尾,用舌頭舔舐他的冬靴,哈出的熱氣,凝結成了霜。

劉長卿闔上柴扉,思緒亦在須臾間打開,一首好詩橫空出世: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4.雪夜訪普

宋太祖趙匡胤經常微服私訪,因此,每回退朝以後,宰相趙普不敢換上便衣。某日,天降大雪,趙普估摸皇帝今兒“足不出宮”了,沒承想,叩門聲還是照常響起。

趙普立刻恭迎聖駕,宋太祖趙匡胤囑他不必拘禮,然後道:“晉王待會兒也會來共商國是。”

*晉王,即趙匡胤之弟趙光義,日後的宋太宗。

俄而,晉王到,三人圍坐爐前,“熾炭燒肉”。趙普之妻頻頻爲他們仨溫酒並斟上,宋太祖趙匡胤親切地稱呼她爲“嫂嫂”。

這三位豪氣干雲的大英雄也顧不得君臣之儀那套了,大塊喫肉、大碗喝酒,完了,抹一抹油嘴,破敵之策就在脂香繚繞中浮現。

— END —

封面來源:《琅琊榜》(導演:孔笙 / 李雪);插圖來源:網絡。本文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聯繫我們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