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门关漫步……

        仿佛漫步于先秦古蜀时空,

        然白沬江时而波平如镜,

        时而轰鸣迭宕,

        万福、永寿、庆元三座古桥,

        带着远古的问候,

        扣动我心……


        记得三年多以前,第一次来到夹关,写了以上感触,留下几幅图片——


        日前,再次来到夹关镇,风貌依然,只是感到古镇虽然热闹——老街车流如涌——“景区”却少见游客。白沫江上游拦截限流,岸边多处正在施工改造;最让人遗憾的是,江对岸的古街一些古迹,掩埋在小镇居民的生活环境中(看起来还在打造之中),时隔多年,依然如故。岸边楼宇,有不少当地人喝茶聊天晒太阳,生活倒也怡然自得。


        当然,这并不防碍我们(游客)玩乐,一条长长的河道两岸,尽可以畅快徜徉。我很喜欢这种纯朴宁静的原生氛围,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横卧在白沫江上的石板桥为永寿桥。

        上图中远处的夹关大桥效仿赵州桥设计而成,桥有两大拱,大拱上套小拱,靠中有6个小拱,大拱靠坡岸两端各有4个小拱,石材采自当地的红砂石。最靠岸的拱洞下,有沿河而建的石板路穿桥洞而过。石雕的十二生肖端坐于两边桥栏上(可惜两次来此均没有近观此桥)。


        邛崃夹关镇山青水秀四面群山环抱,一条白沫江穿镇而过,江上有万福、永寿、庆元三座古桥连接新镇和老镇。当地人不时穿行于石桥,把水乡生活倒影于碧水,钩鱼、洗衣、淘菜,把江南水乡的韵味铺陈开来。 

        记得上次来此就听当地人讲,你们来晚了点,若是上午9点左右来,河面上会飘浮起薄纱一样的雾气,变化万端,非常迷人。

        上图中沿河而建的古镇吊脚楼非常有气势,群楼倒影入白沫江,有与湘西凤凰古城媲美的气势。



        河边上有许多高大的树木,树上有好多鸟窝(似为人工搭建),也不适为一景吧。


  夹关至古就是蜀国的边关,与平乐、固驿同为临邛三大古镇之一;又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和举世闻名丝绸之路的驿站。现今夹关小镇已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镇,与名山、雅安、芦山相接,境内交通十分方便。有民谣“一平二固三夹关”、素有“买不完的夹关”之称。

        夹关又名夹门关,因镇之西部观音岩处的啄子山、胡大岩两峰对峙如门,中横一水而得名。《清一统志·邛州》:夹门关“在州西六十里。两山夹岸如门,其西与夷獠接界。《九域志》临邛县有夹门镇即此。明初置巡司。今裁”。

        2016年,夹关镇在两河汇合处修建了“夹门关”关楼(为2013年4.20雅安芦山地震后“平临夹绿道”的灾后恢复重建景观工程)。下图皆为现在新建的关楼和风雨廊桥。 


        下图为蒙水(鱼坝)河上的廊桥。


        河道右岸,一条羊肠小道通得很远,感觉夏季来会更爽快些。


        解放前,抗捐军总司令孟光远带领地方民众捣毁地方反动武装势力,迎接红军北上抗日。夹关镇故列为邛崃市革命老区之一。下图为剿匪纪念碑——原位于白沫江大桥畔,20世纪90年代迁建于此,系红砂石剑式方尖碑。碑身正面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八军五十三师一五九团剿匪纪念碑”,下署“一九五零年五月十八日”,碑身刻有碑记。


        下图为沿河健身绿道和香严寺文化公园(广场)。


        夹门关香严寺始自220年摩诃设堂建庙,336年寺庙规模开始扩大。到581年,建成四周有围墙,内部相通,每边长为5间房的两个大四合院,内设酱油坊、织造坊、染坊、藏经阁、戒律院、舍利塔、藏经塔、粮柴院等72房。

        史载香严寺“创于汉,兴于唐,毁于梁唐晋隋之间,再盛于宋、元之际,衰于明“。唐时,李世民为超度死难将士而重建,因“香光庄严”,将原名“长寿寺”改为“香严寺”。武则天时期,香岩童子私降大雨解旱,触犯天条,圆寂于此。武建寺,名香岩寺。因岩与严同音,人称香岩童子为香严童子,香岩寺为“香严寺”。


        后有茶山。夹关以立茶为业,建有精优茶叶生产基地。白沫江边有村落,小狗狗与摩托车静静相处。


        竹制的游船,停靠岸边。树木古朴,饱经风霜。


         飞檐亭下可观赏白沫江、永寿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