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關係

僅僅建立人際關係並不足以讓我們感覺到存在感,這些人際關係還必須建立在一些包含它們的歸屬圈子裏。

愛米爾·杜爾凱姆發現了兩種非常不同的社會團結形式,一種是源於意識形態的相似性及觀點和情感的一致性(機械團結);第二種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源自社會分工的互補性(有機團結)。大多數的歸屬關係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機械團結的一面,也可以看到有機團結的一面。

家族歸屬關係:在初始教育、抑制本能和母語學習上,家族有很大的作用。家族會在不同代際之間建立起一種思想上的連續,它向後代傳承了一些近乎本能的精神狀態。這種傳承讓孩子融入了家族。

兄弟歸屬關係:青少年除了對家族的依賴之外,他還對另外一種不同的文化產生了歸屬感,即同輩羣體。獲得兄弟歸屬關係,標誌着孩子開始走向獨立之路。社會化進程的第一步從這裏開始。

夫妻歸屬關係:夫妻關係如今是存在感的主要來源。夫妻關係帶來了一種不同於其他人際情感的愛,彼此之間相互的愛和兩個人對其建立的關係的愛。正是這種對兩口之家的歸屬感,讓我們產生了安全感和存在感。當我們感覺到被愛時也會產生存在感,這兩種存在感互爲補充。夫妻雙方是如何參與存在感的建設的?通過加強我們的性別認同感。每個人都期待兩口之家能增強,支持,認可自己擁有一種性別身份,而這點是現代社會給予不了的。這或許解釋瞭如今夫妻關係的脆弱性。

意識形態歸屬關係:這個意識形態可以是宗教、科學、政治、藝術。意識形態帶來的存在感需要成員放棄一部分自主性,放棄一部分自由思考的權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