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关系

仅仅建立人际关系并不足以让我们感觉到存在感,这些人际关系还必须建立在一些包含它们的归属圈子里。

爱米尔·杜尔凯姆发现了两种非常不同的社会团结形式,一种是源于意识形态的相似性及观点和情感的一致性(机械团结);第二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源自社会分工的互补性(有机团结)。大多数的归属关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机械团结的一面,也可以看到有机团结的一面。

家族归属关系:在初始教育、抑制本能和母语学习上,家族有很大的作用。家族会在不同代际之间建立起一种思想上的连续,它向后代传承了一些近乎本能的精神状态。这种传承让孩子融入了家族。

兄弟归属关系:青少年除了对家族的依赖之外,他还对另外一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了归属感,即同辈群体。获得兄弟归属关系,标志着孩子开始走向独立之路。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从这里开始。

夫妻归属关系:夫妻关系如今是存在感的主要来源。夫妻关系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际情感的爱,彼此之间相互的爱和两个人对其建立的关系的爱。正是这种对两口之家的归属感,让我们产生了安全感和存在感。当我们感觉到被爱时也会产生存在感,这两种存在感互为补充。夫妻双方是如何参与存在感的建设的?通过加强我们的性别认同感。每个人都期待两口之家能增强,支持,认可自己拥有一种性别身份,而这点是现代社会给予不了的。这或许解释了如今夫妻关系的脆弱性。

意识形态归属关系:这个意识形态可以是宗教、科学、政治、艺术。意识形态带来的存在感需要成员放弃一部分自主性,放弃一部分自由思考的权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