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书:范蠡从高官转商人,商人变陶朱公,给我三点启示

范蠡是楚国人,家境一般,属于平民阶层。他博问好学,自认为有治国安邦之才,但求仕无门,楚国的用人制度,不是贵族身份不能当官,眼看在楚国无用武之地,于是就离开家乡,去蛮夷之地的越国寻找机会。越国正处在与吴国交战的时代,迫切需要招贤纳才,范蠡得到了勾践的赏识和重用。


越国被吴国打败,范蠡追随勾践去吴国为奴,两年后他们回到越国,范蠡一方面献策给吴王送美女西施,给吴国重臣伯嚭送大量财宝,让吴王夫差对越国放松警惕,增加好感。另一方面采用计然的经济策略,政府的力量干预物价,促进流通,做到富国强兵。十年后越国积累了庞大的财富。于是提高战士的经济和社会待遇,使越国人人争战,个个英勇。最后战胜吴国,报仇雪耻,复国成功。

范蠡意识到勾践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的人,获利越多风险越大,于是拒绝封赏,辞官而去。临走时给好友,即另一大臣文种留下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射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猎狗也会被主人杀掉烧熟吃掉的。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最后果然被勾践杀掉。不贪恋权势,能够审时度势,在最高点逃离是智慧的体现。


范蠡看清了官场权力斗争的残酷和黑暗,决定脱离政治圈,开始从商,因为他认为“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计然的经济计策有七条,越国用了五条就成功了。用于国能有效,我就用它来发家。首先他选择当时中原的交通和商业最发达地区齐国做生意,改名“鸱夷子皮”,买卖涉及老百姓生计的鱼盐粮食等产品,低价时买进,高价时卖出,迅速成了当地的富人。

范蠡辞官后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像孔子那样招学生做老师,或者像司马迁那样著书立说,或者隐居深山做隐士,这些都是士人的一般选择。当时社会上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像吕不韦那样成功的商人都想方设法从政。范蠡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完全可以在列国找到工作,但他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发家致富。


他乐善好施,赢得了声誉,当地人力举他当官,眼看推辞不下,他捐出财富,离开了齐,到了陶,在那里又换一个名字,叫朱公。陶是一个水陆码头,交通枢纽,各地货物都会聚到那里。他看到当地人制作粗陶,价值不高,于是和陶工一起设计日用陶器,被当地人称之为陶朱公。此处远离大都市,民风淳朴,于是他在那里“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范蠡在那里定居下来做生意,按照价格变动的规律,供应过量时大量收购,供不应求时高价出售。此处低贱如粪土的东西,运输到他处就是稀缺的贵重物品,从而获取暴利。他富而好施,三次散财,成为富好行德的典范。


范蠡从高官转为商人,商人变成富豪,给人三点启示:

1、有真才实学就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不能在家坐等机会的降临,而是要主动出击,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

2、敢于清零,一旦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这个团体,哪怕处于高位,有巨大的眼前利益,也要果断放弃。找到同频的人,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

3、选择行业很重要,选择地点更重要。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是世界五百强公司,还是初创小公司,哪里离自己的目标近,就到哪里去。

一个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选准行业,找准定位,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