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压力——《压力与情绪》课堂笔记1

第一,长期加班,工作压力大的人容易得胃溃疡和胃炎。

应战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大量增加,导致胃部血管系统的收缩,胃内壁黏膜分泌黏液减少。

当黏液和消化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后,胃壁内部就容易受到消化酶的损害,导致胃壁上出现小孔。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与生俱来会持续感受到压力,而防御机制就是压力应对的策略。

譬如:拒绝是指当个体面对威胁时,会否认现实情况,并相信自己的行为没有错。

压抑是指意识有时候会自动屏蔽掉一些非常痛苦的事,这些事件可能被存放在潜意识中。常见的有创伤性后遗症PTSD患者的典型症状。当一个人受到巨大创伤后,会出现被吓傻了,有可能是这段记忆被屏蔽了。

投射是指面对质疑,人们会把归因放到除自己以外的事物,把外部指向自己的威胁转移到其他目的上,达到为自己脱身的目的。最常见的有上班迟到往往会归咎于交通问题,而考试失败又会归咎于老师划错重点。

合理化是指通过对事件的重新解读,合理化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常见的有面对应聘失败,我们会认为是今年竞争过于激烈,或者获得职位的人年龄比我大。合理化有一个好处,它会像滤镜一样让痛苦变得可以忍受。

替代是指面对外部对自己造成的痛苦或者不愉快,会将这种负面感受转移到和此事无关的人和事,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得以宣泄。常见的有工作中遇到很多麻烦,我们常常伪装出从容自如,但是回到家里就对最亲密的人发脾气。

第三,马斯洛指出能够达到自我接受和自爱的人,也叫做自我实现的人。通常这一类人特别擅长应对压力,他们具备14个特征。

理性认知取向,他们对事件的解读更清晰客观,极少有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猜想。

包容,能够包容和接纳自己的缺点,不会因为自己和他人的过失产生负面情绪,会积极应对,不断超越自己。

自然真实,对于自我的掩饰较少,率真,不虚伪。对于未知的不确定没有过多焦虑,更倾向于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应对。

问题导向,责任感强,面对问题。不会将专注力局限于人际问题中,更倾向于以宏观目标为导向。不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作问题,而是把问题看作激发自己完成目标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缺乏自我实现认知的人会把自己看做一把锤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钉子,唯一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见到钉子就必须得敲,而自我实现的人会使用不同的工具解决问题。

独立性,能够在独处时感受到快乐和价值,而不是孤独,焦虑和不安。自我实现认知高的人会在独处中自我反思,并且觉知到自己潜意识中的能量,渴望自由。

随遇而安,充满好奇,对生活的美具有极高的觉知能力,保持好奇心。但很少去苛求事件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发展,会把担心和焦虑降到最低点,享受当下。

创造力,思维中充满了创造型元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络相较于自我实现认知低的人更简单,亲密关系的数量较少。

无为而为,很少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将人进行分类,施恩于他人的时候目的性较弱。

自他平等,不会过分自负,也不会过度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每个个体都拥有值得尊重和学习的财富,会不断地和不同的人建立正向的链接。

拥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能够很好的与自己成长的文化相融,而非自我矛盾和冲突认知。

认知独立,从众倾向性弱,人格独立。

幽默感,对于生活的不如意能否发自本能的乐观应对,面对现实和理想的不协调没有讽刺和敌意。

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认知高的人会有更大概率和更高的频率在生活中体验到与宇宙和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状态。

第四,压力是一种情绪体验,它是我们主观认知中对自己能力评估后的心理反应。

当感知到自己驾驭和应对事件的能力在逐渐降低时,压力的情绪体验感会逐渐上升。

但是请注意,感知到自己驾驭事件的能力不足并不一定会导致负面的压力感受。

譬如,你接到了一个跑马拉松的邀请,对于平时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来说,显然会打退堂鼓,质疑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马拉松。而对于一直坚持有规律锻炼的人,压力反应显然不同。

换而言之,有的人会觉得是挑战,而有的人只会感受到恐惧。这就是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编码、大脑构造、过往经历,以及大量复杂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我们分成了压力易感人群和压力耐受人群。

这个分类的理论依据从何而来呢?

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将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类,发现低自尊人格更容易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而高自尊人格可以更好地抵御压力。

比如,由心脏病专家Friedman和Rosenman提出的A型人格理论,他们偶然发现看病的心脏病病人只坐在凳子边缘。

跟随这个线索,他们对这些病人长达八年的追踪。最终发现A型人格是急性子的代表,这类人对执行任何计划以外的事件都感到焦虑。

吃饭、走路、工作都很匆忙,始终感觉到时间紧迫带来的焦虑,但大多数A型人又无法在同一时间执行多项任务,比如边吃东西边处理邮件,边走路边打电话。

此外,这类人说话语速偏快,倾听能力弱,没有耐心听别人说,只关心自己希望关注的部分,并且控制欲强,以自我为中心,有极强的支配他人的欲望,希望将外部环境的所有因素视为竞争。

总地来说,这类人格特征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低自尊,自我价值的体现都取决于如何感知自我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估。

而以Kobasa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现,还有一些人格特征扮演了压力缓冲器的角色。这类人具有更强的压力耐受性,这种特征被称作:坚韧人格,它具备了3个特征。

承诺,个体有归属感,对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贡献都赋予了正向的价值。比如会为了达到某个家庭目标,坚持完成某项任务,是人意志力的直接反应。

控制,会通过自身的行动去改变对于现状的不满,应对问题,不会允许自己沉溺于痛苦的循环中。

挑战,面对问题和困难,不会视之为威胁,更愿意相信是一次挑战和丰富人生经历的机会,挑战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冒险的刺激和快感。

Kobasa的研究认为,具备这些特征的人可以缓冲压力对自己带来的身心负面作用。

更重要的发现是,对于健康个体而言,通过系统的行为干预训练,这三种性格特征是可以提升的,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

换言之,通过对自己性格特征的训练,可以提升压力的耐受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