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情绪会传染吗?

随着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有了全新的沟通媒介,可以联系彼此,可以同步做一些事情,可以相互影响。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通过物理运动当面沟通协调来实现一致,而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则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无须面对面就能实现同步。在任何时候,你不仅可以了解到社交伙伴的想法(通过他们的文字、状态更新和微信),还可以看到他们所处的环境(通过他们分享的视频和图片)。如今,多个社交媒体平台都在鼓励人们讲述自己一天中的一小段经历,并以第一人称拍摄视频。这些故事将带你融入朋友的生活体验。

随着社交媒体的引入,分享体验的媒介不仅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其覆盖面也发生了变化。影响我们和被我们影响的不再是我们身边的人,而是全世界的人类。这种思想和情绪在网络上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了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语言,视频、文章和想法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觅母”(meme)现象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古希腊语中,meme是mimeme的缩写,意思是“可以通过模仿得到传播的文化因子”。这个术语最初源自英国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用来解释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文化因子在空间和世代之间被复制,并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如同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得到传播一样。他认为,如同基因一样,文化因子的传播也会被自然选择,所以,有些文化因子会迅速蔓延并产生持久的影响,有些则迅速消散。互联网时代很快就接纳了“觅母”这一理念,即借助修图软件处理过的视觉图像来表示特定群体之内共同的观察世界方式,这类图像传递的文化因子引起了情感共鸣。

脸书承认有意调整了推送给用户的帖子的内容,以测试其是否根据好友每天更新的内容而觉得更好或更糟。结果发现,如果控制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源,让他们少看点消极帖子或积极帖子,那么他们自己在帖子里使用的消极词汇或积极词汇就会少一点。如果看到某个朋友的社交网络变得不那么积极了,那么你分享的积极帖子就会减少,反之亦然。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这两组人使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数量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实际上这种变化比例只有1‰。虽然这种影响微乎其微,不易觉察,它仍然清楚地表明我们甚至不需要与他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社交互动,他人的情绪和思想依然会影响我们,社交对象的情绪完全可以通过数字网络传染我们。


有形社交的程度(即在不同社区之间来回移动的人的数量)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关系,这比借助虚拟沟通去分享信息或其他内容更易于催生共享社区或共同认知。重要的是你对一个地区的认同有多深刻,它在多大程度上已经深入你的皮肤,成为你身份的一部分。情绪可以通过面对面和在线的方式传播。事实上,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分享情感会加强你和他人的情感交流。

我们的情绪会随着身边人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心理学现象就是【传染】:

传染是一种很容易观察到但却很不好解释的现象。我们应该把它和我们即将研究的催眠现象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群体中,所有情感、行动都是具有传染性的,甚至到了牺牲个人利益以成就集体利益的程度。这是一种和人类本性相悖的能力,是只有当个人成为群体的一分子时才有可能具有的能力。

这是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作者在论述群体的特点时,对其特点之一 — 情绪传染的描述。在群体中,传染十分常见,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拥有相同的情绪,而受情绪的影响,他们做出的决定也往往出奇的一致。置身于一个群体之中,会导致“情绪夸大”。

对人们单独或集体观看具有情绪刺激的材料的研究证实,集体观看会导致情绪强化。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交圈的成员共同关注某一个事物,似乎会导致情绪更加强烈。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更加密切关注某一个情绪刺激因素,那么你也会这么做,而如果你更深入地关注情绪刺激因素的细节,并详细思考这个因素的作用,就会加强你的情绪反应。把这些行为放到网上意味着这些情绪放大效应可能会发生得更快,传播得更广。


结尾语

人类是具有同步性的动物,我们思考的内容很容易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还是通过网络渠道的传播


【原创,禁止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