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心理学熬的鸡汤,谁还没喝过几碗?

经常刷朋友圈都能看见这样的标题:

《如何一顿饭看出对方人品》

《哪些表现透露出ta喜欢你》

《你的性格色彩决定了你的人生》

《你喜欢的颜色暴露了你的本性》

……

这些标题总是很具有煽动性,这样的文章也从来不缺少读者。

因为一些朋友看到这种文章,总是忍不住好奇自己是哪一类型,并迫不及待对号入座。

这不,刚点开这篇文章就说:“喜欢红色的人普遍善良热情。”

我喜欢红色吗?是的。

我善良热情吗?当然。

这句话准吗?准的……

等等!不管是喜欢什么颜色的人,都不愿意否认自己热情善良吧?

再看看另外一篇文章:“不爱发朋友圈的人其实都有一颗害怕受伤的心。”

拜托,现代年轻人有几个不觉得自己又酷又脆弱呢?

让我们静下来想想。

好像很多这样所谓的心理学,都只是在打着心理学的幌子说着毫无营养的废话啊。

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科学验证。

而这些看起来像心理学,但没有实际任何事实根据,甚至还有逻辑漏洞的理论,都是“伪心理学”。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爱看这类“伪心理学”呢?

因为这些文章给我们一种轻易就能掌控自己和他人的错觉,这种错觉带来的安全感使我们愿意盲目地相信那些毫无意义的套话。

很多广告商就很喜欢利用伪心理学,让消费者心甘情愿踏入他们的陷阱。

比如减肥药广告中的成功案例,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从满身赘肉到修长紧致的蜕变,总忍不住动心。

但不妨思考一下:商家只会放出成功的案例。那么不成功的,甚至反弹、影响健康的案例又有多少呢?如果有很多,商家会让我们看到吗?

用少数减肥成功的案例来代表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用少数的个例来代替大量的样本,这也是一种很典型的“伪心理学”。

为纯粹偶然的事件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也导致我们对许多巧合事件的性质产生误解。

一个真正开明的人愿意跟随证据引导。开明的人愿意听从公正的调查而非他自己的预测。科学方法是对世界的印证,而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印证。’

心理学以科学为靠山,在事实面前她会更有底气,但却丧失了人心。

但实际上,伪心理学不止包含上述的情况。这些案例都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盈利,商家和各类“专家”总有花式的诱导方式来让你远离真相,冲动消费,简直防不胜防。

只有学会辨别什么是伪心理学,我们才能有意识地远离这些消费陷阱,做到真正的理性消费。

《对伪心理学说不》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专门向我们科普伪心理学案例,并教我们如何防范那些骗局。

拜读完这本已经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的权威著作,我们学到的不仅是如何辨别伪心理学,更重要的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们抓住逻辑漏洞,避免被不良信息误导。

相信阅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也能感受到心理学的美丽,并跟着它一步步找到人生的真相。

关注公众号:鲁佳演说 ,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进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