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抽十分之一的税呢?”哀公说:“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抽十分之一呢?”有若说:“如果百姓富足,君上怎么会不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君上又怎么会富足呢?”

这一句里的“彻”字,郑玄注释说:“什一而税谓之彻。”通俗地说就是10%的税率叫做“彻”。这是西周的田税制度。

有若的话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也涉及儒学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鲁国从宣公起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有若明确提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颜渊篇的第八章: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说的是卫国大夫棘子成,对子贡说:君子的关键在于本质,要那些虚文和表面功夫干什么呢?棘子成说的背景应该是儒家,孔子以及孔门弟子对礼节要求比较高,有点过于注重形式了,然后向子贡说出自己的意见。

子贡回答的非常直接说:太遗憾啦!夫子您这样身份的人,居然说出这样的话,都说驷不及舌,也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话说出来了,影响就出来了,想改都改不过来,传播太快了,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文饰就是本质,本质就是文饰。其实也就是说的内在和外在它是一体两面的。

内在需要通过外在来表现,外在需要有内在来支撑,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说我只是内在品质好,那你外在不讲究,别人又怎么知道呢?

打个比方,就像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如果把毛去掉了,你看不到虎的花纹,豹的花纹,或者说犬和羊的花纹,那么你如何分辨出它到底是什么皮呢?

子贡说的意思很明白,说作为君子来讲,要内外兼修,既要有内在的品质,要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只有这两个都做好,才能够做到表里如一。

否则只有质而没有文,那不是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必须内在和外在和谐统一,既有内在,又有外在,既有品质,又有表现,符合于君子的那种表现,两者完美结合。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学习新的一章。那这一章呢,是两个不太出现的人物,但是也都早早就出现过。谁啊?一个是鲁哀公,一个是有子,也就是有若。

我们先来看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段话里面牵扯到两个人物,一个是鲁哀公,一听这个哀字大家就明白,这个公在位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很好的表现。因为谥号是对他生前的一种肯定,一个描述,带哀字的下场不好,具体什么事儿,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解释。

那有若,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有子。在《论语》里面,有两个人,除了孔子以外,也称子的。那一个是有若,一个是曾参。

为什么称他们两人为子呢?大概率是论语编纂的时候是有若的弟子和曾参的弟子做了很大贡献,他们称自己老师当然要称子了,而其他人则没有这个待遇,比如说子贡、子路、颜回,这都是称呼名的。

鲁哀公就问有若说,遭了灾慌,也就是年成不好啊,财政不足,不够支出,该怎么办呢?向有若来讨教。

有若就回答说:“盍彻乎?”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个盍,是何不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不。说是一个字,其实是一个词,否定词。

这是周朝的一个财税制度,什么制度呢?就是收取收成的1/10,作为“彻”。

有子回答,那你怎么不把税收制度定成周礼规定的“彻”,也就是1/10的税呢!

哀公就回答了,听哀公回答,你就知道哀公他的阶级立场,他是国君,他就站在自己立场说,我抽十分之二都不够用的,你怎么让我抽十分之一呢,那我不就更没有钱了吗?我的军队,政府怎么养呢?那不破产了吗?

游子就回答说:如果百姓能够富足,国君又怎么可能会不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君上又怎么能富足呢?

这个里面它是有很多说道的。接下来呢,我和大家好好的聊一聊,到底有若这句话的反应的思想和哀公所反映的思想,差别在哪里,为什么有若这样回答是对的。

在汉代刘向的一本书《说苑*政理篇》中记载说,鲁哀公也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治理国政,关键在于使民富,哀公就问他怎么做呢?孔子说:薄赋敛,则民富。

就简单的很啊,只要你能够税收低,政府不敛财,人民自然就富了。你不需要手把手的教他说你必须种这个,必须种那个,你必须怎么样怎么样。

老百姓有足够的智慧去种他应该种的东西。你只要少干涉他,少征收点税,少去配一些徭役,老百姓自然就会富裕。

我们这里说一下徭役,就是无偿的劳动力,比如说修宫室啊,修路,挖河,造桥等等,都是徭役,让你免费干的。

那哀公就回答说:若是,则寡人贫矣啊!就是如果这样,那我不就更加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吗?

大家看到了吗,这就是鲁哀公的思维方式,让我少收税,老百姓富了,我穷了,我穷不行啊!

孔子就回答说:“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恺悌是指品质优良、平易近人的君子。孔子说,品德优良的君子是民之父母,你见过儿子很富而父母很穷的吗?人民富了,你怎么会穷呢?

孔子的这个回答应该是非常形象的比喻,但是鲁哀公不明白,他依然有他的思维定式。那不行,我必须要多征多敛,我才能有钱啊,保证我自己!

但事实上你赋税太重,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活路。他种的东西都不够你收的,除了本钱、劳力,再加上你征收完了,啥也没有了,他都不够吃的,甚至还要里找,那他干嘛要去干呀!他不生产了,你又征收谁的税呢?你全征了,也没有多少啊,所以说这就是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关系。

那在这里面,有若对鲁哀公的回答和孔子的回答其实差不多。

也是要求民富,少征赋税,让老百姓富起来,老百姓富起来,国家就安定,国家安定就愿意生产,愿意生产它就有东西,有东西你再征税,哪怕是少征,其实也是多征,否则你征的再多,没有也是白扯。

咱再说说这个彻,刚才说是10%的税,也就是1/10的税,其实这就是周礼规定的,那周礼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般都说恢复周礼,克己复礼,孔子一生都倡导这个事儿,是因为它的制度相对来讲比较合理。

《公羊传》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收10%刚刚好,超过10%就是桀纣之君,无非是大桀小桀的区别。

那周礼里第二个呢,就是制定礼仪。上下长幼内外,有礼有序,有礼仪之邦,其实真正的有礼仪,比较讲究,是从周朝开始的,从文王、武王、周公开始。

也就是拿我们现在要是做企业来讲的话,怎么样能够把企业搞好呢?第一点就是搞好激励和分配机制。先让员工生活富足,没有后顾之忧,也就是我们以前一直讲,说老板要考虑员工的问题。

让员工在这里能挣到钱,能够养活老婆孩子,能够开心,能够舒适,他才更愿意在这里工作。因为既能拿到钱,工作又比较舒心,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当然他愿意付出他的劳动成果,来让公司发展越好,公司发展的越好,他会越好。

像现在来说腾讯公司的、阿里巴巴公司的,华为公司的,员工既能挣到钱,又有身份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拼命的工作。可是你在一个公司要是给你的工资很低,对你态度也不好,要求特别高,上班也很远,没有人文关怀,你愿意呆吗?如果大家都是怨声载道的话,那这个公司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之中,它能够好了吗?那是不现实的。

第二条,就是搞好企业文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相亲相敬,这就是企业的周礼啊。

按这种方式来做,就会良性循环。员工待遇越好,他越愿意工作。他愿意工作,愿意付出,大家齐心,其利断金,公司的前景越来越好,最后发展的越来越棒。那如果说陷入恶性循环,老板想给员工少发点工资,员工就想少干点活,赶紧想着踅摸下一家跳槽,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倒闭了,员工另谋出路了,人心就散了,企业就倒了。

那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少收税就能致富吗?还真能!这是有案例在的,不是胡说的,什么案例呢?

大家知道秦朝是横征暴敛的,结果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后,他看到天下残破,民不聊生,于是他就把税率定位了1/15,原先10%,现在6.7%。结果,逐渐的形势越来越好。

原先穷的连驾个车,套匹马都套不着,到最后呢,情况越来越好,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大家都知道汉朝有个文景之治,文公和景公之治。

汉文帝登台以后,他把税收又降低了,降多少,降了一半儿,就原先是十五分之一,现在变成了1/30。

结果国家有没有变穷呢?没有!

国家不但没有穷,而且富得流油。那富到什么程度?《汉书*食货志》给了非常生动的记载,各地粮仓存的粮食太多,以致腐烂不可食,就是粮食都吃不了,都烂了。国库里钱堆成山,串钱的绳子都朽烂断掉了,用不着。

文景之治为什么那么富啊?一个方面是由于税收少,另外一个方面属于国君,就是文帝和景帝,他们带头提倡节俭之风,宫室很简朴。就是不像有的皇帝,像后来的汉武帝,大兴土木,大肆讨伐。对于匈奴,也实行汉高祖的政策,叫和亲政策,我和你交好,咱俩谁也别侵犯谁,我把姑娘给你做老婆啊,把你招为子民,适当的还有点礼品送给你,你老老实实的哪也别去,好好待著就行。

也就是著名的休养生息政策,让老百姓有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我们不动兵戈,好好的过安定日子,国家就很快富起来了。

说到这里,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读过大学,《大学》里面曾经是这么说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就是生产财富的人多,但是吃皇粮的少,使用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人很勤奋,使用财富的人很节俭,这就是生财大道啊!我们还要学《大学》的时候会详细的给大家解释。

这样讲大家都明白了吗?但是鲁哀公不明白啊,他就想多收,他老担心自己不够用,没有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

所以有若就说百姓富足了,君王怎么会不富足呢?百姓如果都不足,君王又怎么会富足呢?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普及一下,说这个鲁哀公说的二,也就是收20%的税,是不是鲁哀公开始的?不是的!是从鲁国的第20任君主叫鲁宣公,鲁宣公那会儿就把税制改了,改成20%了。

本来以为改成20%能够富裕,结果不要紧,更穷了,钱更不够花了。

为什么不够花呢?大家想一想,这个钱,你永远不够花的,有了就想多,你想标准高一点,享受的更好一点,结果越花越多。

鲁哀公那会儿钱不够花,一个是自己太享受了,自己骄奢淫逸,二是对邾(zh)国用兵,三是经常跟齐国打来打去。 打仗最能花钱,《孙子兵法》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财竭则急于丘役。”

就是说,你打仗要往前线运粮,运的粮食你不是说都给前线的士兵吃了,而是给你押运粮草的人首先要有饭吃才能运到,运到以后还要回来再去,那有什么比例呢?有人说是1/30,就是我带了30万斤粮食,只能有一万斤给前线,然后剩下的14万斤,是去的时候吃,然后14万斤,回来的时候吃,因为过去交通不便,路上走很长的时间,所以说打仗最消耗钱了。

等到汉武帝去征扩疆土,打这个西南夷或者打匈奴的时候,粮食消耗就更多了,结果怎么样呢?汉武帝当政的时候,就把文景之治时国家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到最后没有办法了,汉武帝就加税,就巧立名目,去进行征收老百姓的财产,否则没法干了。结果整个国家就被汉武帝给掏空了。

不但小民破产,中产阶级也破产,整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就没有了。汉武帝晚年,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下诏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最后后悔其实已经晚了。

当然了,汉武帝和唐宗宋祖并列,他是有一定的功绩的,那就是驱除了匈奴,稳定的边疆,使我们的疆域有所扩大,这是他好的一方面。但是同时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有好事也必然有不好的东西,就看我们怎么来看了。

总而言之,他这样做的话,给当时国内造成了非常难以弥补的损失。

刚才举的汉武帝的例子,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文帝,景帝,刘邦的休养生息聚敛的财富都被汉武帝挥霍一空了,就是因为他横征暴敛,而文帝、景帝是远低于周礼的1/10,1/15,1/30。所以说,不要怕征收的少,你富不了,而是你要让老百姓多生产,少负担,他有积极性你才能够富,这是个辩证关系。

再给大家讲一个事,就是还是汉代刘向的《说苑政理篇》,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留下来的文献,其中有一个周文王和姜太公的对话,我给大家念一念,然后给解释解释,希望大家对这个有更深刻的了解。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

也就是说,以王道治国富于民,以霸国治国富于士。仅存之国,能够勉强残存的国家,富于卿大夫,亡国之君就只会搜剐民财,填充仓库。

也就是文王和姜太公的这段话,姜太公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要想让国家富强,就要先让老百姓富强。让自己富强的,只顾自己的,那是亡国之君。

好了,时间也到了,这一章归纳总结起来就是鲁哀公,他自己作为一个统治者,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只为自己说话,就是想多征收税,但他又征收不上来,很苦恼,向有若来求教。

有若就告诉他:你要少征税。鲁哀公就不理解,有子你就告诉他:老百姓富了,国家才有才会富,老百姓要是穷,国家没得征收,也会更穷。可惜鲁哀公一个是他本身并没有权力,另外一个呢,他也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所以也只是问了而已,并不能对实际中改善什么。

但是我们要明白,国家要轻徭薄赋,那对于我们来讲也是,如果你做企业,像李婷,该怎么做,大家心里就清楚了。

好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稍微有点超时。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早晨继续相约在这里一起学习论语,提升文化素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